未  名   第 十 期 (WM9701)  



                ◇ 目 录 ◇



      【故乡情】  竹 的 情 结         学 薇        

      【天涯海角】 吃 辣             平 波

      【醉  言】 不打工的日子,真好!      陈为民

      【诗  草】 旅 美 诗 钞         丁 凯

      【摄影小品】 虔     诚               

               ——《我看中国》摄影作品选

      【作品欣赏】 节 日 的 烟 花       王旖娃

      【散文随笔】 化 敌 为 友         魏 凌

      【少儿园地】 小 草             靖 儿

      【少儿园地】 春 天 是 什 么       王旖娃

      【美术作品】 秋 风             李金远 
               ——《未名画廊》陈列作品选    

      【新大陆】  饭 碗             江 帆

      【新大陆】  在美国当住院医生        志 健

      【诸子百家】 太 极 图 的 诱 惑     谢 强

 
            编者的话    征稿征订启事


    ~~~~~~~~~~~~~~~~~~~~~~~~~~~~~~~
    《未名》第十期(WM9701)       《未名》杂志社出版
    一九九七年六月 总第十期      美国 肯塔基州 路易维尔市
     ~~~~~~~~~~~~~~~~~~~~~~~~~~~~~~~ 

【故乡情】                竹 的 情 结                 ·学 薇·   先生是学语言文学的,也爱画画。可是,我过去没觉得他画得好。来到美国, 我才发现他画的竹有特色,有两次在艺术博物馆和画廊作现场表演时,人们都称赞 他画得有功夫。当地鹤庐中华文化中心还在他们的会刊中登出先生作画的照片。圣 诞节我请他画了几张卡片送朋友,颇受大家的称赞。有时我看他画竹,愈看愈喜欢, 常被带到竹的世界,带回那遥远的竹的故乡,撩拨起那一缕缕剪不断的情结。   中国产竹。我曾在云南、江浙等地见过许多竹,家乡四川的竹种类也很多。幼 年时去苍溪县的途中,见斑竹蔚然如林海,根根粗壮结实,矫健挺拔,直插云霄。 成都一些公园里荆竹甚多,杆细强劲,枝叶茂盛,在人行道两旁密密地排列着,象 翡翠屏障。假日里与家人漫游其间,仿佛置身于静谧无尘的幽谷。在城郊处处可见 慈竹,与茅舍、楼台、溪流、鱼塘相映照,如诗如画。还有箭竹。七十年代我参加 四川省在灌县召开的计划生育科研会,参观熊猫研究基地,所见最多的就是箭竹, 枝叶短小,青翠嫩绿。不论哪种竹,都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   记得幼年时祖父健在,清明节一大家人带上凉面、春卷等食品去乡间扫墓。墓 地依山伴水,一片好风光。扫墓后,佃户端出竹桌,竹椅,竹凳放在竹林下,叔伯、 姑表兄妹,老少亲人围在一起,谈笑风生,十分有趣。用竹筷夹起巧手二姑做的春 卷,皮薄似绸春芽香浓。餐桌上的嫩竹笋和玉兰片,鲜美非常。   竹撮箕、竹筲箕、竹扫帚等制品,母亲和婶婶做饭和清洁都离不了它们。夏日 里坐在树荫复盖的龙门口歇凉,总会听到院坝里人们在竹晒席上,用竹扒翻晒粮食 的“嚓嚓”声。当年无自来水,人们都在河里洗衣服。河滩水流清澈,卵石晶莹, 午后常有姑娘、大婶们用竹撮箕盛满衣服,在河边露出水面的大石上浣洗,我也是 其中一员。那竹板猪鬃刷子的洗衣“唰唰”声、人们细碎的谈笑声与哗哗的流水声 交响在一起,好似悦耳的乐章。偶然抬头,见小男孩们正把抓到的“爬滩”和钓来 的鱼往大肚、小口的竹丝笆篓里放,任它们怎样活蹦乱跳,拼命挣扎,只要“入瓮 ”,就再也逃不出来。   竹编外壳,内放陶罐的烘笼,早已过时。但我想在偏僻的高山峻岭中,现在还 可以找到它的踪影。读小学的时候,冬天里冰雪盖地,北风呼啸,放学回家,母亲 常常用它烘烤我那双早已冻得通红的双手。夜间又用它给我们暖被窝,被窝里那股 暖流至今记忆犹新。   过去山区人们的鞋都是自己做的,鞋底中总要夹上两层竹笋壳,穿起来平坦。 滑杆和背斗是乡间人们不可少的载具。读初中时,母亲曾多次让我去数十里外的外 公家拜年。有一次坐滑杆前往,坐上去半靠半卧,颇似躺椅。轿夫一起步,闪闪摇 摇,吱吱作响,全身放得松松地,非常舒服。眼望青天,白云悠悠,朦朦胧胧,睡 意即来,真是“摇呀摇,摇到外婆桥”。返程时,外公家总要给我们送回许多礼品。 每当母亲见到那敞口、长身、小底的竹编背斗,里面装着来自娘家的爱,她是那么 愉快。那充满爱心,当年细心往竹背斗里收拾物品的舅母,至今我仍常常思念她。   竹拐杖在四川也是一绝。特别是峨眉山和青城山的手杖,做工精细,把手形状 自然生动,千姿百态,独具匠心,既实用,又美观。在闹市若见谁持此杖,便知是 从山中来。作为工艺品,作为名山之游的纪念,我也买过好几根,但在城市平坦的 大道上派不上用场。在那树欲静,风不止的日子里,一次我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先 生。火车到站,刚下过大雨,先生前来接我。他带着我抄近道去汽车站,谁知那黄 泥小道,又烂又滑,几次险些滑倒。幸好拾得一根断竹作拐杖,才艰难地一步一拐 地到了目的地。   炎夏,竹制品千家万户离不了。我家的竹凉席从宽丝竹席、细丝竹席到精制折 叠竹席,一张又一张,它们伴随我们渡过了许多炎热难熬的夜晚。竹扇也是人手一 把,那顺口溜“夏天天气热,扇子离不得”,是真真切切。年年岁岁,不论在商店 或地摊,只要我发现有好看的,新颖的都要买上一把。那最好看的编花竹扇是二妹 从乐山市买来送我的。大弟送我的竹联躺椅,十分凉爽,现在虽然有了沙发,我仍 舍不得扔掉,至今还保存在国内居室中。   多年来,我们居室的阳台上,少不了有几根竹杆。除晾晒衣服外,曾挂过许多 母亲亲手做出的腊肉、酱肉、香肠以及盐菜、糖醋菜等。除夕用竹竿吊上一串串火 炮,伸出阳台,霹霹啪啪地放起来,与万家爆竹声相呼应。以后有了孙女又拉出万 国旗——尿布。   我们这个在大西洋彼岸的中国家庭,也少不了有许多竹制品。客厅里有竹漆茶 具,竹果盘,起居室有竹篮,孙女的卧室有竹工艺品,厨房有竹筷、竹蒸笼,先生 作画的室内有竹廉画、竹笔筒以及他终日爱不释手作画写字的大小竹管毛笔。他用 那些笔画出各式各样的竹,一幅又一幅。挺拔的竹、静静的竹、风竹、雪竹、竹林、 竹杆、竹枝、竹叶,千姿百态。画出了竹的世界,画出了竹的风采,画出了竹的生 活。愈看先生画竹,愈使我爱那生活在竹的岁月。

目 录

【天涯海角】                  吃   辣                  ·平 波·   熟人请客,或朋友聚餐,满席佳馔,中间有一两道菜有意无意做得极辣。满座 人口中称好,筷子到了那菜上却似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但见旁边一人并不言语, 手中一双筷子只在那菜上上下翻飞,吃得面红耳赤,哩咂声一片。一问,这人八九 不离十是四川人或湖南人。这两处人别的不说,论到吃辣,其他各省人无不肃然。   家乡湘中一带,一般人家做汤也放上铜钱厚的鲜红辣油,其他菜如何,就可想 而知。锅勺碰撞声一起,呛人辣椒味便从厨房飘出,待饭菜做毕,辣味铺天盖地, 整个房子就同发了催泪弹一般,但大家却以此为乐。辣椒似阳光空气,是当地人生 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笑话说,家乡子弟在外当兵,打仗时宁可丢枪,辣椒罐决 不会撒手。当地人不只喜吃辣,亦善种种制做炒法。或整个辣椒同生姜大蒜腌泡; 或剁成细泥,加上豆豉,放上蒜块;或于火上爆至焦黄,捣烂之后拌上豆腐芝麻香 油。最奇的是夏天选用肉厚个大的青椒,烈日下曝晒,至色变为白,叫做白辣椒, 与肉同炒而吃,味同干菇。同一样的辣椒,吃法千奇百怪。   初去北方上学,经日不见辣椒,就茶饭不香,坐卧不安。后悔当初没听父母苦 劝,留在家乡上学,一心一意只要远走高飞。京城再繁华,学校再好,终究不能当 辣子来下饭。在北京吃辣过瘾的机会实在稀罕,日子一久,那火辣辣心肠也冷了下 来。那知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来到美国,发现这原是嗜辣人的天堂。头一回去中 国店,眼见架上各式辣椒制品,那狂喜不亚于哥伦布当年发现新大陆,真有鱼儿得 水,鸟儿归林之感。一份冷却的肚肠,又渐渐火辣起来。每逢聚餐宴席,嗜辣本相 毕露,席中杀出,技压四座。每次去中餐馆,特辣的菜外总要再讨上一碟辣酱,不 然酒肉不香。有一次正巧店老板是长沙人,见我那般嗜辣,喜形于色,急忙端出一 碟专为自己享用的特辣的“剁辣椒”,很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意思。   一日,有朋友请吃墨西哥饭。主人素知我嗜辣成癖,就吩咐侍者将我的菜独做 EXTRA SPICY。侍者看看我,微微一笑,应声而出。片刻,菜端上来, 定睛一看,吓得跳了起来,盘子上分明码了七八个最辣的那种日本辣椒。不敢让朋 友失望,就发狠吃下,口中照例大呼过瘾,心中叫苦不迭,只恨口中那根舌头多余。 那时才醒悟,刚才侍者一笑,意味深长。人来人往,他大约见了不少象我这样不知 深浅的。据说有一家墨西哥馆子菜出奇地辣,凡夫俗子难以消受,若不画押签字, 言明后果自负,餐馆决不敢送上特辣的菜。一直以为不过游戏之言,那日方知这事 并非完全虚构。世上最能吃辣的人,原来并不是湖南,四川人,真是山外有山,楼 外有楼。天地如此浩大,人穷其一生,能见能识,又有几许呢?

目 录

【醉 言】                 不打工的日子,真好!                  ——留美手记                   ·陈为民·   不打工的日子,真好!可以悠闲地泡上一杯酽茶,斜倚在当窗的躺椅上看风景。 这可是刚从上海捎来的正宗毛尖,而不是什么超级市场里买来的LIPTON茶包: “国内的人现在怎么会傻到这份儿上,花五块钱喝一杯这种玩意儿,在美国的时价 是五美元可买一百袋立顿茶包。”点燃一支纯正的国内称为外烟在这儿似应改叫国 产的东西,望着那清烟在午后斜射的阳光中扭动着身体……,这可绝对不是水货。   不打工的日子,真好!可以不必理会那身讨厌的白衬衫,黑裤子——跟少先队 员似的。T恤、牛仔裤,还是衬衫加全棉不皱裤?随便吧!用国内的流行语叫“一 身休闲”,在英语里大概是用CASUAL这个词吧。   不打工的日子,真好!可以看他一下午最新的可也是上星期的过时的《新民晚 报》,那才真叫百看不厌和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从头到尾,一字一句,从体育 版到副刊,从希望工程到民工潮,从头版头条到“中央”广告,连价目表都从不放 过。“无线电话的价儿好象折成美金都高得离谱,传真机的价嘛还差不多……”; “上海现在流行什么呢?有没有CALVIN KLEIN?有没有DKNY?嗬! 都有COLUMBIA外套专卖店啦,可以呀,赶趟儿!”   不打工的日子,真好!可以坐在门外的阶梯上,对着北美湛蓝湛蓝得好象快透 明了的天空发呆。上一次做同样的举动好象是在小学出早操的时候,不同之处在于 那时是想象自己象“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一样远离家园去流浪,而现在却想透过 天空与地球那端的亲友们团聚。他们此刻正在上海做什么?每次想到这个问题都是 我独自傻笑的时刻。是在股票交易所伸长头颈,交头接耳?还是在办公室里唯唯诺 诺,点头哈腰?要么是在小菜场里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对,中午了,该是在哪 里推杯换盏了吧?也许是在KTV里醉着或在酒吧里挨“斩”?哎哟,别是正在49 路车上逃票或是跟人吵架吧……   不打工的日子,真好!可以听听现在的排行榜上流行什么,或是打开刚收到的 邮购唱片完整地欣赏一遍。这不,在德州和煦的阳光下,我正听见加州洛杉矶一个 名叫SHERUL CROW的小妞百无聊赖的吟唱:“ALL I WANNA DO IS HAVE SOME FUN………”是啊,谁到这世上来不是为了 找个乐儿呢?   不打工的日子,有多好!可以去电脑房用电脑与远方的棋友下盘围棋,尽管那 屏幕上的棋盘总令我想起小时候用手画叉画圈的那张纸。听说终于拿了个世界冠军, 但奖金好象没有应氏杯高。还可以用电脑查查新闻,或者随便从网络上找个人 “TALK”一番……,哎呀不好,对方好象是个同性恋,快关机!   不打工的日子,太好了!索性就看看电视也好。从MTV到CNN,从肥皂剧 到脱口秀,没劲。借盘录象吧,让自己在“家庭剧院”的逼真效果中刺激一番:飞 机从头顶飞过,子弹在耳边擦过,砸破玻璃的声音最带劲……。   不打工的日子,要多好有多好!看一场一块钱的电影;逛逛购物中心;打“任 天堂”,玩GAME BOY;穿上溜冰鞋在街上滚一圈;把宝贝老爷车擦一擦; “对不起,我还有篇文章明天要交卷了。”就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吧——电话费太 贵,打不起。   当然啦,不打工的日子最省钱最合适的是胡思乱想。谁想出“洋插队”这个词 儿的,这人准是个天才。太对了!往头里数,有一代人打过仗,后来那代人挨过整, 再接下来哥们姐们上山下乡一阵子,等他们一回来,我们这辈儿没地方去了。得, 轮上漂洋过海,来做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完全还是按照马克思的指示在办,而且 还是冲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反正从小就盼着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来着。 不过,这掘墓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也得从奴隶到将军,所以嘛,先端端盘子洗洗 碗吧。看来,老天爷毕竟还是公平的:每代人都得有个机会锻炼锻炼,不然怎么成 材呢?再说这老美的餐馆怎么说也比北大荒好多了,赚的还是“绿纸头”,比“工 分”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大任嘛,还不知道在哪儿,这筋骨先劳动起来总不会错。劳动着是美丽 的。   阿甘的妈说得好:“人生犹如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拿出来的会是哪一颗 。”所以说如果你这一辈子挺倒霉的话,说明不巧你拿的是假冒或伪劣产品。   有名言说:小的是美丽的。不知它指的是什么东西?我却知道,少的是美好的。 不打工的日子正因其少,而使人觉得美好。多了,也许就没什么了,也许反而会觉 得无聊。   “怎么能不打工呢?吃什么?住哪儿?拿什么交学费?”这口气多象是我妈在 训我爸,却是我屋里的在跟我说话!

目 录

【诗 草】                 旅 美 诗 抄                  ·丁 凯·                   钓 鱼     1994年5月14日,全家八人,并邀朋友钓鱼水库。水库距家百余里。   钓鱼在水库大堤之下,涵洞排水所汇之溪流上,两岸绿树葱翠,草地酥软。水从   涵洞中出,势如奔马,吼声雷震,雪浪翻滚,排山倒海。从夹道入河床,水渐舒   展。车晨出,天暗欲雨,近水库转晴,归途雨骤至。钓鱼不多,仅小鱼四条,但   兴致颇高,难忘也。以诗志其游。     阴云低垂雨意浓,风卷榆花西复东。主客乘兴趋车出,钓鱼百里水库中。     水库将至阴转晴,雾散云飞天气清。山花新绽红似火,林木葱翠鸟声声。     闸门涵洞水流速,雪山倾倒雷霆急。游鱼抛出神未定,钓钩网罟紧相逼。     跳波鱼儿闪银鳞,欣喜春光无限情。孰料可口蚯蚓肉,诱尔将作盘中羹。     浓荫团团草婆娑,水面风来漾柔波。忙里偷闲精神爽,钓鱼虽少兴致多。     日色当空树影圆,家家围坐享中餐。饭菜瓜果无兼味,野地分食格外鲜。     树底阴凉杂花香,草地仰卧看云翔。耳边鸟声啼不住,悠悠随我返故乡。     故乡小溪柳丝垂,水波不兴午风微。浮标疾沉拉杆起,泼刺鱼鳞映夕辉。     花落水流逝不归,童年岁月黄金贵。小溪垂钓梦里乐,醒来犹闻煎鱼味。     林木声声鸟雀喧,芳草迷径野花妍。寻至幽景最深处,一泓清溪一钓竿。     树荫楼群入眼昏,急雨洗窗送归程。竿收人去水库静,波间应存钓鱼情。                  采 苹 果     连日阴雨乍转晴,碧空如洗絮云轻。林暗精舍飘橘红,花明草地闪黄金。     南瓜熟透玉米老,苹果硕大葡萄醇。年年采摘驱车来,饱尝择优售价平。     密于繁星大于柚,香艳甜脆汁水流。果重难胜枝垂地,客喜采摘少抬头。     品种尝遍择优选,红鲜摇落无人收。借问岂是太富裕?拾掇不抵劳工酬。                   野 餐     翠钿金钗红罗裳,十月郊原换新妆。游客宴乐林深处,回风醉叶舞斜阳。     秋山合围红烂漫,丛树叠石到水边。断江巨轮隆隆下,浪涌天惊云飞乱。     秋林落照美如霞,黄橙红紫二月花。无灶未尽烤肉兴,三车鱼贯入胡家。                 野 地 露 宿                   (一)     山风习习暑气消,烟锁雾迷夜寂寥。林黑萤火星明灭,草深虫吟调低高。     松月亲人穿窗来,柴灶烹煮达旦烧。运动场外环山路,车声隆隆第几遭。     树影巍巍叠峰峦,皎皎镜月步跚跚。妻儿牌斗小帐里,耄耋神驰大凉山。     夜寨雪月色惨厉,土屋风雨味辛酸。人世沧桑谁料得,盛暑忆及肤犹寒。                   (二)         鸟噪林际白,相携上前岗。树翠珠光闪,花红细蕊香。         环视坡南北,鱼鳞接篷帐。未见人踪影,睡迟滞梦乡。         坐息秋千下,悠悠话短长。既涉露宿趣。复猎世沧桑。         夫妻白头谐,儿孙自奋强。于兹无它求,家和人事康。                   古 村     1995年10月中旬,教会组织英语班学员拜访古村,观赏红叶。来回三   四小时路程。沿途阳光明媚,天蓝云白,两旁屋宇净洁、华丽,红树黄叶,青青   草地,牛羊星散,瓜果稀疏。同行车五,甚乐。     万树云集掩古村,叶飞斜阳蝉嘶鸣。湖揉山红银舟荡,松映溪青枯木横。     筒车久渴磨不转,织梭徒俱机无声。一百八十年前事,留与游人细品评。     木屋黝黑散林间,几经沧海变桑田。水力磨面手织布,草药治病烛明天。     感昔生产特落后,慨今科技早领先。孰信文明古华夏,桃源犹重秦衣衫。                 夜观尼加拉大瀑布     一桥虹弯连加美,两岸铁塔遥相对。登临一览收无余,有水奔来忽跌坠。     水跌落差高几许,但见腾腾云雾起。隆隆千军万马声,气势磅礴鬼神泣。     日暮煌煌灯星亮,银光远射飞瀑上。玉龙鳞甲漫空舞,冰川躁动雪山狂。     霎时炉火上冲天,铁水奔流金花溅。健儿鏖战烟尘里,鼓声雷动红旗翻。     红褪碧色上玉帘,帘卷风雨下深潭。潜蛟屈伸兴波涛,水晶宫殿隐约见。     彩光交错景更丽,令人神惑意奔驰。天设地造何处见,桂林溶洞看芦笛。     塔上塔下人如潮,欢呼夜瀑真奇妙。玉树银花照眼明,铅空频添焰花爆。

目 录

【摄影小品】

虔 诚


——未名之家
《我看中国》摄影作品选


 


目 录

【作品欣赏】               节 日 的 烟 花                 ·王旖娃·     〖作者介绍〗王旖娃,女,11岁。两岁半来美国,现在是六年级学生。    两岁开始学中文,坚持学习至今。现正学习国内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本文    获今年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等六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华    人少年作文比赛三等奖。   每年七月四日,美国独立节的晚上,我们住区的小朋友都要在街上放烟花。今 年这天,天气很热。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草地上,照着游泳池。爸爸妈妈请了几家朋 友来烤肉。下午,他们三三两两带上孩子来了。知道我家有个游泳池,女孩子们都 带来了她们的游泳衣。   妈妈还在和客人打招呼,我和小朋友们就迫不及待地换上游泳衣,跑到游泳池 “扑嗵、扑嗵”地跳进了水里。水暖暖的,在阳光下,浅蓝色的池水像宝石似的, 闪闪发光。水面上有气圈、气球、长条泡沫,还有一个小乌龟气圈。我们把游泳池 当大海,自己装成海豚。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小瓶装进清水当魔水,沉到水底去 寻找。谁找到它,谁就最聪明。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小朋友装成养海豚的人,教 大家在水底翻滚、在水面上转圈、推水。我们一个个沿着池子边跑了起来,越跑越 快,水越推浪越大。水珠飞得很高,我们就抓住大气圈,坐上去,顺着水浪转圈。 转累了就表演跳气圈,跳的时候像听指挥的海豚似的,从气圈中钻过去,很有趣。   我们从游泳池里爬出来,我就看见爸爸正在烤肉,香味扑鼻。哇!桌子上还摆 了许多菜。有烤鸡、锅贴、虾、还有我喜欢的酸辣汤。另外一大盘青窝笋是爷爷奶 奶在菜园里种的。   朋友们刚换好衣服,听见妈妈叫:“孩子们吃饭了”!我们取好食品,端到秋 千那边,有的坐在秋千上,有的坐在荡椅上,有的坐在滑梯上,边吃、边说、边笑。   天快黑了,爸爸喊:“放烟花了。”放烟花是过节最有趣的事。我们小朋友急 忙跑去端起烟花,跑到院子中间。大人们走来时,我们就像小狗小猫似的把烟花盒 子撕开了,把烟花一小盒一小盒地撒出来,各种各色,又多又好看。爸爸拿来火柴, 小心地帮我们点火。这时候附近的大人小孩也上街来了,我们左右的几家邻居也带 着孩子走了出来,到处是一群群放烟花的人。我们放着、笑着、叫着、跑着、跳着, 你追我赶,热闹极了。每放一个烟花我们都取上名字。第一个放的是“烟棍子”, 前面是火炮,点着了有声音,可以在空中画画、写字,火灭了画还留在空中。接着 放的是“降落伞”,它冲上天的时候会展开,然后再慢慢地飘下来,大家就去追它, 谁抢到它,谁就有好运气。“鸟叫火炮”边向上冲边叫,叫起来似鸟叫,声音响亮。 “老虎炮”,一个一个地冲上天,突然花儿散开猛扑过来,像一只老虎。“树枝烟 花”,它匆匆忙忙地冲上天,很快一根火苗分成三枝,三枝分成九枝,九枝再分再 分,成了一个火团,渐渐变小。小点儿慢慢看不见了,好像外星人的飞船似的飞走 了。“星星火花”,点着后,花如星星点点,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引起人们一阵 大喊大叫,十分漂亮。“纸花枪”和“纸花瓶”,按枪的开关,或拉瓶子的线,纸 花就会“啪”的一声喷出来。我们激动得大叫起来,又去抢纸花。那纸花瓶使劲扔 在地上,还会闪光呢。   我们在追抢中,突然听见“噼噼、啪啪”的声音,抬头一看,近处远处的烟花 飞过四周的屋顶,冲向天空。它们像磨姑、像大伞、像大树,亮晶晶的,五颜六色 在空中闪耀。看见这些烟花,我就想起了中国。因为奶奶说过,中国是烟花的故乡, 火药是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的。中国过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和烟花。我两岁 那年过春节,奶奶抱着我走到成都人民南路,正碰到放烟花和火炮,响声震耳,火 花飞在头上,很危险。她怕我受伤,只好用衣服把我盖起来。我想,那时一定很美。 来美国以后,爸爸妈妈带我去迪斯尼乐园,晚上我看见湖上放的烟花五光十色,像 花海一样。肯塔基州的赛马节很有名,每年都要放烟花。我们全家去看过几次,那 花朵千千万万,变化多端,色彩鲜艳。今年奥运会闭幕式,我从电视上又看见放烟 花,美丽极了。爷爷说:“烟花都来自中国”。我们每年放的烟花,盒子上都写着 “MADE IN CHINA”,我心里很高兴,很骄傲。那些美丽、迷人、可 爱的烟花,都是中国制造的。

目 录

【散文随笔】               化 敌 为 友                ·魏 凌·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书本、电视和人都这么说。为此,书本出现了许 多义犬救主,警犬抓特务的情节;影视更为精彩,那部日本人拍的关于一只聪明的 好狗救护一位小姑娘的故事《犬笛》不就抬高了狗们的形象吗?   所以,这句话或许是对的。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提到狗,出现在我脑袋中的不仅没有一句好词, 还都是诸如“不改吃屎”、“赖皮”、“眼看人低”之类。其实我还算温和,鲁迅 先生可激烈得多了,他老人家曾经痛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鲁迅先生恨的是走狗,我却恨恶狗。这全怪那只巨大的黑家伙,而它居然住在 我那好朋友——小李家的狗窝里,还取了个明星的名字“二黑”。据说李家二黑从 小就会每天迎接主人了。李家搬来的第二天傍晚,和风拂面,我飘飘欲仙地悠去她 家。门开着,突然,一个黑影窜了出来,血盆大口里白牙森森!惊吓之余,我只拔 走了右腿,来不及逃的左腿立刻惨遭不幸。小李急忙跑出来,却见我和狗一起大叫, 我说:哎哟妈呀,狗说:汪汪呜呜。检视左腿,只见齿痕深深,但裤子完好,腿没 出血。然而,我怕得来不及破口大骂,就拐着奔去医院了。我坚持要打预防针,医 生却不以为然,还说:“没关系,不会得疯狗病,没流血呀。”真是狗嘴里吐不出 象牙!   我对狗又恨又怕,久而久之,心目中狗的形象便是“疯狗”,“狗腿子”, “多管闲事”了。而小李和我的友谊变成了一种遥相呼应的局势,有事没事我都不 敢登她的三宝殿。直到政府下达文件,城市不准养狗,这一下子大狗小狗们都变成 了落水狗,遭到痛打。小李眼泪汪汪地来找我,原来二黑那家伙倒没有落水,但失 踪了,想必是给什么人弄上饭桌了。面对朋友的眼泪,我心虚得不敢看她,因为我 在窃喜。幸好小李很宽厚,说:“以后你来我家玩吧,我不养狗了。”   禁狗真是大快人心,好多年了,我再也没见到象二黑那样趾高气扬的凶家伙, 心宽不少。而后来兴起的宠狗热使我见到另一种无害的、毛绒绒的、胖乎乎的狗, 漂亮得赛过玩具。有趴耳朵狗,卷毛狮子狗……只只都那么可爱。这些善良的模样 融化了许多颗冰冷的心,其中也包括我的心。   常常见到人家牵着胖乎乎的狗,东溜西荡,这些狗,我不仅不怕,还敢和它们 “握爪”,狗们摇着尾巴,跳来窜去,的确将快活的情绪传给了人。不过,无害的 狗似乎也无用,没听说过这种毛绒绒的小可爱会替人看家的。我想“人类最忠实的 朋友”一定不是指这些狗,而是那些凶巴巴的、有用的狗。   如今家家户户铁门森严,说不定就是因为凶狗少了,贼多了,两种贼——家贼 和外贼,都比狗厉害多了,因为他们不咬人,但会害死人。所以,少了狗们,大小 案件,流血事件就只好事后处理了。因此,虽然恶狗咬人,甚至得病,但无论如何, 恶人才更棋高一着啊,相比之下,似乎还是狗比较“朋友”一点。这样看来,怕狗 者我也不一定非要和狗绝交啊。   于是,为安全起见,我赶忙自动与狗化敌为友,承认了那句至理名言,但我认 为再加上几个字才算完美,整句话是:不咬好人的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你同意 吗? 〖寄自厦门〗

目 录

【少儿园地】                 小   草                 ·靖 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不知为什么,我耳边 又想起这首现在不再流行的歌。小草,多么美好,虽矮矮地长在地上,却以自己的 生命向人类,向大地做出贡献。   小草,绿油油的小草。由心里发出赞赏的声音:赞美你,无私的奉献;赞美你, 顽强的意志。也许在许多人心中,只有得奖的人才算好,但是只要为人们做出贡献, 哪怕很小很小,社会也是需要的。犹如自然界需要高大的树木,美丽的花朵,但也 需要无名的小草。   小草,我赞美你。你把自己牺牲,让牛羊吃饱,间接地为人类做出贡献,人们 却把你忘怀。你还是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却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小草,我赞美你。你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秋天,你枯黄了;可是到了春天,你又挣扎着从湿润的泥土中钻出来,长得好绿好 美。   小草,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草,像老师,像烈士。所以,我愿是一棵无名的小草 ,为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寄自广州〗

目 录

               春 天 是 什 么                  ·王旖娃·   春天是什么?   冬天的寒冷过去了,一股温暖的清风吹来,山上的冰雪溶化成许许多多的小溪。 它们汇成小河,穿过山林,穿过村庄,穿过城市,把树木、草地都润湿了。花儿开 放了,它们的嫩叶和鲜瓣朝着太阳歌唱。   “唰、唰、唰”,细雨轻轻地飘落下来,像一串串的珍珠。仔细一看,那些小 雨点像玻璃球那么晶莹透亮。雨渐渐地停了。打开窗户,一股凉爽的清风迎接你, 围绕着你。太阳光从瓦蓝色的天空射下来,温暖的,像是从未知的星球送来的礼物, 每一道阳光都像小精灵,反复地在你眼前跳舞。   “哗、哗、哗”,一阵微风刮过房顶,带来一阵树叶声。一阵微风吹过草地, 把一片平静的草海掀起了波浪,像一群姑娘们在跳夏威夷草裙舞。你虽然看不见风, 可你能感受风的力量,它会一把掀掉你的帽子,像小孩子那么顽皮,狂起来的时候, 又像小丑似地逗你。   “嗡、嗡、嗡”,一只密蜂飞落在蒲公英上,周围一群蝴蝶飞舞着。树上的鸟 儿们为它们伴奏,唱着一个歌:讲的是玫瑰花的壮观,牡丹的优美,柳树的青春, 和黄水仙的害羞。这可是真的!瞧,那玫瑰花挺胸抬头,那牡丹花欢欣地跳舞;那 柳树枝荡漾着,嫩叶都是翠绿的;黄水仙胆小地低着头,野地里、园子里,到处都 是一朵朵小花。它们就像天上云的影子。草坪像湖,风一吹,就闪亮着。   外面越来越热闹了,家家户户的人们,老老小小都走出来了。他们晒太阳、聊 天、打球、骑自行车、游泳。空中散发着一股烤肉的香味。一阵热烈的音乐传来, 听到他们喜欢的曲子,小孩子们就在乐声中欢快地唱着、跳了起来。   冬天过了,什么都变了,这就是春天。 〖寄自美国〗

目 录

【美术作品】

秋   风   

·李金远·   

——《未名画廊》李金远作品选



目 录

【新大陆】                  饭   碗                  ·江 帆·   在中国大陆捧了三十多年的铁饭碗。来到美国后,不时听说某某公司又裁员了, 相识的某某人突然丢了饭碗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美国一失业,收入没有了,可 是房租要付,电话要钱,还有各种保险,纷至沓来的账单如何应付?每逢此时,我 心里暗自庆幸:在大学里供职,收入虽然没有在公司里高,但除非自己另谋高就, 很少有被辞退,丢饭碗的事。上班工作,下班回家,平平安安,与世无争,我挺知 足地安于这可以埋头研究的环境。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这些日子老板与一些高层人员常常私下紧张地商量着什么, 他们那不安的语气和忧心忡忡的神态,使实验室里的空气都好象稀薄了好多。开始 我想,这是不是什么不祥之兆?又一想,我又不是决策人物,天塌下来自有那些洋 人去顶,我自己埋头做研究就是了,不必瞎操心。可惜好梦不长,突然通知召开紧 急大会,人人都要参加。课题主持人欧教授终于沉重地宣布:从今天起我们最主要 的课题没有经费了;各人自寻出路,随时可以离开,工资按规定再发四个星期。秘 书为大家准备了失业介绍信,说明是由于经费缺乏而失业,可持此信申请失业救济。   真是晴天霹雳,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饭碗说丢就丢,工作说没就没。 我们这个研究所原有七十余人,一下子就这么树倒猢狲散。学校为几位所里的关键 人物特别拨款,发给75%的工资,以便他们留下半年处理善后工作。起初几天我 还没醒悟过来,每天还是准时上下班。整个大楼冷冷清清,只有几个人来用计算机 整理履历和求职信。我也随着大家到学校及各种就业介绍机构去填写种种表格,申 请失业救济等等。办事人员态度都很和蔼,看到我们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可是就没 有合适的工作,均表示极大的同情。我到美国六、七年第一次,也是平生第一次体 验失业的滋味。茫然无措,一筹莫展。欧教授特地找我,关心我找工作的情况,又 给我写了几封推荐信到有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回信都很客气,恭维一番,深表同 情,无奈暂无空缺。   我们这种课题全美有四个机构在研究。过去几年里,我所在研究所的成果不数 第一,也数第二。万万没想到克林顿一上台削减科研经费,一下子竟把我们给刷掉 了。有人说我们所的头头太自信,总以为拿到经费没有问题,没有到华盛顿去活动。 也有人说那位原来支持我们所的参议员今年落选了。种种传说和猜测莫衷一是。看 来在美国申请研究基金,恐怕也要有“后门”,也有种种政治因素吧。何处有净土?   时间一天天过去,好些美国人已经另谋高就,纷纷离开。研究所更加冷清,停 车场上寥寥几辆车子,再也没有车满之患。我找工作毫无进展,连面谈的机会也没 有。似乎你的学位,经历,成就,没有人承认,也没有人赏识,更没有人需要。这 时我收到失业救济机构寄来的一些表格,要我两周填写一次,说明进行了哪些求职 努力,效果如何;打了哪些零工,收入多少。每项都要详细填写,否则就领不到救 济金。如果弄虚作假,还要被罚。人们常说,在美国只要你勤奋,就会有出头的日 子。有时我也以为“老夫聊发少年狂”,“能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现在无人 赏识,只好“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在这里既然无所事事,何不打道回府?只是 我太太刚刚从大陆出来还不到半年,房子交了,户口也注销了,回去又谈何容易。 此刻欲哭无泪,这美国梦我好象做不成了。   星期天到教会去做礼拜,刚好那天牧师讲的是“不要怕,只要信”:相信上帝 会给我们最好的安排,相信上帝的恩典,一切磨难都不会超过我们能承受的限度。 天无绝人之路,中国人的天,其实就是上帝。晚上一些朋友来我们家聚会,关心慰 问我们的处境,也一起为我们祷告。大家还没散去,电话铃响了。柯教授问我找工 作有没有眉目,我回答说还没有。他又安慰我一番。朋友们陆续散去,我感到大家 的那份爱心,得到不少安慰,当晚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我习惯地又开车去上班。明知没有人要我去,也没有人会发工资给我, 可是不去上班又去那里呢。打开计算机想整理一些尚未完结的数据,却心不在焉, 只是对着计算机发呆。正在百无聊赖之际,柯教授来电话,说希望我能到他的实验 室工作。他昨天仔细核算他的经费,每月可以付给我一千美元,虽然不及我原来的 工资,但可以有医疗保险等福利。每周只要工作三十个小时,其余时间我可以找别 的工作。柯教授还说,我找到合适的工作,随时可以离开。我当然满口答应,立即 到他的实验室上班。过不久欧教授组织了一个公司承包一些小课题,也要我去做一 些临时性工作,按时计酬,增加点收入。   不知不觉地过了半年多。我发了不少求职信,寄出去许多自己的履历和论文抽 印本。每次都是用快件送出,回音则总是姗姗来迟。眼见教会一位朋友在牧师和大 家的代祷下,获得一个颇为优裕的职位。走投无路才想到求上帝的恩典,我也向牧 师提出替我代祷。过不几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征求博士后的广告。虽然我早已 完成了博士后的培训,由于课题内容有些近似,也就去应征。很快对方就来长途电 话进一步了解情况,并邀请我前往面谈。这时我反而紧张起来,就怕面谈失败。不 知道会问我什么问题,该如何回答,也担心我这样的年龄不容易成功。到处打听面 谈的技巧,准备有关课题内容的同时,我向上帝祈求,求主成全。当我明白如果这 件事合乎上帝的意旨就必然成功,否则就不会成功,我便坦然前往面谈。过了两个 星期,对方便决定聘用我。   当我接到正式聘书,在教会里向大家作见证时,大家无不由衷地感谢赞美上帝 的恩典和大能。在美国四十五岁以上就很难找到新工作,何况我这种既没有美国的 学位,年级又一大把的黄皮肤的外国人。从打烂了饭碗到找到另一个饭碗,前前后 后一年多。我深切体会到我们所遇到的磨难,总是我们所能耐受的。上帝的恩典总 是不离弃我们的,也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目 录

              在美国当住院医生                ·志 健·                一.老 板   当住院医生一般每一个月都要轮一个科。轮到各科的住院医生分成小组 (team),每组都有一个负责医生,叫主治(attending)。主治可 能是老资格的住院医生或进修医生,也可能由教授或系主任兼任。我们称主治为老 板。因为他们不仅要最后确定治疗方案,还每天带领我们查房(round),教 我们如何做鉴别诊断和治疗,更重要的是他们随时在考验我们的医疗水平和应急能 力,最后替我们写鉴定。鉴定对每个住院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好坏直接影响到 住院医生的“生和死”。如果有几个鉴定很差的话,下一年就可能不被录用。对于 这些掌握生杀大权的上司,我们都敬畏“八”分。每轮到一科,我们都要先打听谁 是主治。如果遇上苛刻得出了名的,只好自认倒霉,处处格外小心。但正是这种敬 畏,奠定了老板的权威,维护了小组内的秩序,也形成了小组的工作作风。   我印象最深的老板是满脸胡子的R医生。他身材中等,头不小,肩宽,一个丰 满的下腹部,具有典型的美国男人的性格:热情,开朗和自信。站立时总喜欢双手 放到裤袋里,双臂把西服拨到腰后,从而显示他宽广的胸怀,当然,下腹的曲线也 油然升起。他爱枪,家里从手枪到自动步枪就有十几枝,对他最够刺激的莫过于周 末去野外射击。我们的传呼机一般都别在前腰,容易拿,而他却放到后腰,每次拿 都象拔枪似的。他是美国持枪协会的会员,对国会通过的各种持枪法律修正案精通 无比。有一天的查房除了见病人外,竟成了他持枪理论的讲坛。当有人问到美国犯 罪率是否与持枪率成正比时,他会非常严肃地说他不同意。他会系统地讲述导致犯 罪率高的其它因素,如失业、贩毒和教育等。   R医生治学严谨是有名的。他爱评论,每天早晨的病例讨论,似乎都以他的发 言而告终。他喜欢讲学,有一次一个学生问到亚急性心内膜炎,在没有备课的情况 下,他从病理机制到临床表现连续讲了两小时。那天我们刚值完夜班,嗑睡得要命, 眼皮简直要用笔撑着才能打开。好不容易听完两小时,他接着说:“明天我继续讲 如何鉴别诊断和治疗。”   R医生也喜欢问问题,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好在一般的顺序是先问医学生,医 学生答不了,再问住院医生,然后才是资深住院医生。所以,医学生是我们的挡箭 牌。如果他们答对了,我们就免遭其害。如果他们哪天被问哑了,重担就落到我们 住院医生肩上。对于一个外国医生来说,在众目睽睽之下,应急反应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有一次,R医生讲到一个病例,糖尿病合并下肢皮肤溃疡感染,抗菌素已用 20多天,但发烧持续不降,X光和治疗中都看不出骨髓感染,如何作下一步治疗? “抗菌素不对,”一个医学生回答。“不对,”,R医生否定了。“血糖没有控制 好,”另一个医学生又接上。“也不对,”他又否定了。这时目光自然转到我这里 来。这种病例我见到过,心里还有点底:“抗菌素疗程不足。”“为什么?”R医 生追问道。“因为糖尿导致动脉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血液不足,而致抗菌 素药量下降。另外这病人非常可能合并骨髓炎。X光一般要到两周后才有病变的迹 象,所以必须延长抗菌素疗程。”“Excellent,”R医生肯定地大叫, 一种异常兴奋的情绪从他那黄色深邃的眼中溢出。这种电流,使我全身兴奋。“我 中了,”我对自己说,这种感觉就象投蓝中了一个三分球。当然他不会就此罢休, 他继续讲下一步临床各种反应的可能性,从而显示了他永远是最权威的。查房完了, 资深住院医生拍拍我的肩说:“干得好。”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我没挡住洪水, “水漫金山”,就轮到他了。那天走出医院,觉得天特别蓝,草地也特别绿。   “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病人,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个好医生。” 这是R医生经常讲的。记得第一次向他报告病历:“这是一个爱滋病病人,入院是 因为白血球增高……”,话还未完,他马上打断,“什么?他怎么知道他自己的白 血球增高?你根本就不了解你的病人……,我不希望再听到这样的病历报告!”当 着那么多人的面被大声训斥,自尊心强的人真不知把脸放到哪里去。但是这是在美 国,—个坦率、开放的社会,这种事是经常遇到的。唯一的回答就是“YES SIR!”千万不要当面顶撞,只好逆来顺受。有如打太极拳,收回来(接受了), 再推出去(改正了)。美国医生的训练很讲究病史的收集和汇报,要在一两分钟内 把病史概括清楚,是需要下工夫的。如果一个英语口语不好的外国医生碰到一个不 能表达病史的病人,那可真是“外科医生看心电图——双盲”。相当一部分中国医 生申请去做病理、麻醉和放射科的住院医生,为的是不必为口语伤脑筋。有一次我 非常简练并如实地向一个会诊医生报告了病史,那医生惊叫:“很久没有听到这么 好的报告了。”R医生从他那里得知,向我又握手,又拍肩,大概是弟子为师傅争 了光。打出这漂亮的太极拳,我也很自豪。   R医生严历但有分寸。每个人都害怕见到他怒发冲冠,胡须倒刺的时候。有一 次另一组的住院医生值班,我们组的一个病人夜间胸痛,那位住院医生没有来看病 人,只是在电话中作了一些简单的处理。第二天,R医生知道了,大发雷霆:“这 样的人根本不配做医生,他应该为自己羞耻,应该自己卷起铺盖,马上离开。”从 他那发颤的语气和充血的豹眼,一个医生神圣的责任感深深刻在我们的心里。但每 个人都暗暗地祈祷,千万不要让这种事发生在自己头上。但人有疏忽,马会失蹄。 有一次,我的传呼机坏了,没有及时收到让一个病人出院的通知,结果病人要多住 一个晚上。医院秘书跑来责备我,因为这样多花了五百美元住院费;同事责备我, 因为没有保持联系;护士责备我,因为她们多了一个负担。一想到R医生那张飞似 的脸,一股冷气从头到脚,把我冻成一根冰柱。“卷起铺盖,马上离开”,那天那 个旱天雷,还振憾着我的每一条神经。明天怎样向R医生交代?“生和死”的标准 称如果向不好的一侧倾斜,我的事业就完了。不敢想,真不敢想。那一天,天是黑 的,尽管是白天;草也是黑的,尽管人家说是绿的。唯一的安慰和支持是太太从远 方打来的长途(她以前也是医生),“病人怎么样?”“还好。”“那你担心甚么 ?”是啊!有道理!——晚上我还是睡着了。第二天如实向R医生讲了。他问:“ 病人怎么样?”我答:“还好。”继续问:“那你担心甚么?”似乎就象昨晚我太 太的电话。他的胡子是顺的,语气是和蔼的,眼没有充血,“我有比这更糟糕的经 历,”他笑着拍拍我的肩膀。我放松了,也明白了:“没有什么比病人健康更重要。 ”那天,天是碧蓝,不是一般的蓝,草是翠绿,不是一般的绿。   R医生爱观察人,但使人不觉得在被观察。握完手,他会讲出病人的体温和肌 张力;看呼吸,他会教你如何区别心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看步态,他能看出醉酒 和脑性病变的区别;看反应,他能谈出病人的智商;看动作,他能估计病人的职业 和爱好;看头发,他会回头对你说“去检查一下病人的甲状腺”。当然,他最重要 的本事是看眼睛。他讲得很多,我只记住了几个要辨别,如内分泌、胃肠道、神经 病、精神病……,喔,还有如何辩别媚送秋波。按照他的要求,在没有向病人问病 史、检查前,好的医生就应对病人有入木三分的了解。   R医生爱吃。全世界的菜,他最崇拜东方菜。越战期间,他作为随队军医,跑 遍了东南亚。他喜欢香港的点心,台湾的米粉,泰国的麻辣,日本的寿司,印尼的 沙爹。但最欣赏的是南韩的酸辣泡菜——Kimchi。一讲到韩国泡菜,他那眉 飞色舞的高兴劲儿胜过看到爱滋病人(白细胞亚型)CD4的回升。一天没吃韩国 泡菜,他会流口水,胃肠不适;两天不吃韩国泡菜,会全身乏力,坐立不安;三天 不吃韩国泡菜,就会语无伦次,肝火爆燥。这不是一个典型的韩国泡菜上瘾者吗? 作为一个东方人,我可以从他的描述中嗅到酸,尝到辣。但这对那几个黄头发,蓝 眼珠的医学生却象天方夜谭,怎么都不能与麦当劳、汉堡包和肯塔基炸鸡挂上号。 他有一个中国锅,会炒雪豆大虾仁,青椒嫩牛肉等几个典型的中国菜。但家里几个 “鬼子们”无人问津,最后还是他自得其乐。按照惯例,一个月过去,负责医生都 要请大家下一次馆子,表示谢意。他没有选高级的西餐馆,也没有点那众多的中国 店,而是带我们去了一家不太出名的南韩饭馆。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有韩国泡菜。 而且各式各样,有黄瓜、大白菜、洋葱、香菜、介兰……,好像什么菜都可以做 Kimchi。它麻不如川菜,辣不如湘菜,但令人寻味,痴意无穷。可惜每碟只 有七、八条,好象又回到了供给制的年代。最令人回味的是麻辣章鱼,色味香俱全,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天没有喝酒,但R医生讲得最多,兴致最高,汗也出得最多。 在场的人谁都知道,这是因为有了韩国泡菜。   一个月完了,又要轮到下一科。不用再担心R医生的提问,不用再担心他发怒, 不用再去听他的无味的枪枝宪法了,唯一担心的是他的鉴定。住院医生的评分有四 个层次:1为不及格,2为及格,3为良好,4为优秀。每科及格就算通过了。我 的评分一般都在二点五到三点五之间。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和份量,能在美国医生行 列里站得住脚,我就算是成功了,也敢向妻子,家人和太平洋彼岸的父老乡亲交代 了。最后那一天,R医生问我对几个医学生的评价。我早就听说R医生喜欢看缺点, 我还是国内学来的那一套,“大家都好”。但他说:学生A工作积极,但不会提问; 学生B知识不错,但检查病人基本功不好,学生C与病人相处好,但经常迟到……。 天哪!,那我能得什么分啊?……不敢想,不敢想。此时我把我的预期值降到了两 分。我不要高,只要两分,让我过关就行了。   一周后,评分通知书到了。看了一眼,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看一眼,是真 的。R医生的光辉形象又浮现在我脑中:他爱提问——那是为了巩固我们的医疗知 识;他爱发怒——那是为了让我们永远记住教训;他爱枪——那,管他的,那是他 的爱好,就象我爱钓鱼一样。咳,人就是这样。别人对你不好,你就老往坏处想, 别人对你好,你又光想着好处。或许人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当别人对你不好,应 想到光明,当别人说你好,应想到不足,这样会清醒很多。   我知道不足,不配,因为评分上写的是4。 〖未完待续〗

目 录

【诸子百家】             太 极 图 的 诱 惑                ·谢 强·   “宇宙洪流,天地杳冥,均在太极之理;人生在世,寒暑燥湿、阴差阳错,多 半失于调理。……”——这是当代吴式太极拳名师王培生老先生一教学录像带中的 开场白。面对眼前的太极八卦图,我沉思、默想。十几年来太极拳在自己生活中扮 演的种种生动角色,历历在目,就象是发生在昨天。   太极,在我三十三年的人生路上,已整整相伴了十三个年头。她教我坦荡人生, 她助我心身康健。   记得是在大学的第三年,我开始跟身为陈式太极拳名师洪钧生徒孙的同学习练 太极拳。从此圆圆的太极图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的中华哲理,令我如痴如醉,至今 无法解脱。   然而当时的我对太极拳连“形似”都谈不上,太极图给我更多的是困惑。一年 后同学各奔东西,但我已无法与太极话别了。天天与太极拳的贴身相伴,换来了健 康的体魄。与此同时,自己终于禁不住她的诱惑,开始广为涉猎关于太极的论著, 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了解到了太极一定的内涵。一本从千里外邮购来 的一贵州杨式太极拳老拳师的著作曾给我留下敦敦的教诲,使我注意并体验到太极 拳的生活化。   值得我庆幸的是,八九年春渤海边上的一次偶遇,又将我带进了吴式太极拳的 世界。从此我从师北方吴式太极拳弟子、鉴泉太极拳社外籍社员孔庆乐老师学习吴 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同时自己也有幸走入了他那热情友好的家庭,并与其结下了 深厚的友谊。   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为留学德国在上海同济大学强化德语的一年,竟然将我 引入了当代吴式太极拳的最高圣殿,并有幸入室钱超群老师门下,成为吴式门内弟 子。   新学期的早上在校门口的布告栏中我惊喜的看到吴式太极拳开班通知:“…… 第九期辅导班继续聘请鉴泉太极拳社常务理事钱超群老师来校执教,并有多名老拳 友协助辅导。……收费,一期(十二周)共收费十五元,对经济困难的同学可酌情 减免。……”欣喜若狂的我次日一早就一路寻找到同济新村,加入到钱老师辅导下 的已有吴式太极拳练拳的队伍中。   两学期的德语强化训练时间,同时也成了我的太极拳强化提高的机遇:每周的 两个下午跟钱老师等的习练,以及每天早晚两次的锻炼,成了固定的功课。太极拳 以其前所未的魅力吸引着我,以至于自己最后发展到上午逃课去公园跟师父学拳。 从钱老师那我不仅学到了太极的真谛,更能领略到了一代太极拳师高尚精神风范: 钱老师没忘记过当日是日寇的飞机轰炸夺取了他家中所有亲人的性命,所以在跟他 学过拳的外国朋友中人们找不出日本藉的;钱老师对某太极拳师千里发功治病之说 不屑一顾,尽管他自己对太极内功有很高的造诣,以至信奉佛教的异国高人曾从出 访的他的头顶上看出了七色光环;钱老师对自己数十年习练太极拳的艰辛记忆犹新,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所学传给下一代。   大都市的上海滩,自己沉浸在太极的海洋中,眼界和视野大开:一月一次的鉴 泉太极拳社的活动,使自己有幸多次目睹吴式太极传人吴英华、马岳梁老师的风采, 欣赏到拳社中各路高手的精采表演;杨式太极拳永年社在其前社长傅宗文先生谢世 后于上海武术馆首次举行的盛大汇报表演,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当今太极拳第一 大家为太极拳的普及所做的极大贡献;上海体院太极拳队的表演,坚定了我民间蕴 藏真太极的信念;公园的清晨同门太极拳师在推手上的带领和“喂招”,将太极拳 经上深奥隐晦的口诀落实到了实处……   令我不解但欣慰的是,虽然太极拳占去了我学德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自己的 德语学习的成绩却稳中有升,在几次大考中都保持了班上的前三名。留德预备部同 学中另外几位学习太极拳的,其德语学习成绩全都是在进步。难到在奥妙的太极图 中也蕴含了语言的音符?   太极图的诱惑是如此的强烈,她驱使我在结束完上海学习返家后的三个月后, 又专程奔赴上海,接受师父的教诲和师兄、师姐们的指点。太极图又是如此难以把 握,在我专程为太师父、太师母祝寿而再此抵达上海之时,却得到太师母吴英华前 日病重入院的坏消息。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二日,我告别妻小以及同学朋友,只身奔赴哲学家的故土求 学。在我简单的行囊中,关于太极拳的书籍、材料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专业书籍。五 月七日,身处异乡的我从师兄发来的电子邮件得到一噩耗:九十一岁高龄的太师母 吴英华已于一周前仙逝。于另一在德的师弟发给鉴泉太极拳社的唁电中,我们追忆 到:“我们在同济大学学习期间,有幸目睹吴太师母的音容笑貌,至今难以忘怀! ……”   面对眼前的太极八卦图,我困惑:何以太极使我如此如痴如醉?是因为太极伴 随了我成年后的时光,教会了我做人的“立身中正”? 还是因为我有幸接触到的 太极拳师的拳术、人品皆高?或者是太极图中蕴含的那太极哲理和中华文化的背景, 太适合我这孔孟之乡走出的穷书生的口味了?   但是,有一点对于我是明明白白的:只要有太极相伴,今生不会再孤独! 〖寄自德国〗

目 录

 ~~~~~~~~~~~~~~~~~~~~~~~~~~~~~~~~~~~~                ◇编者的话◇   《未名》杂志(总)第十期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过去一年多来,我们忙碌于建 立《未名》之家(homepage),把《未名》从一个单一的文化杂志逐步扩 充成融文学美术音乐医药为一体的中华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是属于人类的,中国艺 术是属于世界的,《未名》的中国艺术是属于所有朋友的。我们力求把中国艺术的 花瓣撒向所有爱好艺术的人们的心田。我们希冀:有一天,所有的朋友,精通中文 的,似通非通的和不通中文的,路过《未名》的“家门”时,都会被她的光彩吸引 而流连忘返。   在我们闭门筑“家”期间,收到了世界各地朋友们的来信来电。朋友们对《未 名》表达了一分热爱,十份关心和百倍希望。我们谨此一并表示感谢。下面是部分 来信的摘录(中文翻译):    美国IBM的Feng朋友:“我刚从你们的传统画廊里出来。谢谢你们 把如此美好的艺术珍品带到网上。”    美国ALBANY的Mao朋友:“……你们刊登的大部分文章都写得很 好。《未名》之家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你们的文风使我得到极大享受。”    澳大利亚UWA的Chen朋友:“在学期结束时我浏览了网上很多中文 杂志。仅有你们的一篇文章我从头到尾读完了。写得真好。”    美国UWOSH的Yang朋友:“我真喜欢读你们的杂志。……偶尔读 到这样的好文章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美国Salt Lake City的Jane朋友:“我一直想做你们 所做的事情。三年前我们建立了一个华声合唱团,现在已经发展成拥有三十个 会员的华声剧团。我会把《未名》介绍给每一位剧团成员。谢谢你们的辛勤劳 动。”    美国ASU的Zou朋友:“感谢你们的努力。”   这些来信给我们鼓励,更给我们鞭策。希望大家经常到面貌一新的《未名》之 家去走走看看,也请把你们的感受告诉我们。   在新的一期《未名》杂志出刊之际,我们要再次强调:《未名》杂志是文学刊 物,并非新闻刊物,所刊登文章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由作者自负。   最近,我们还发现某些在北美大城市发行的中文报纸未经许可,私自转载《未 名》上发表的文章。编辑部对此表示震惊。今后再次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目 录

~~~~~~~~~~~~~~~~~~~~~~~~~~~~~~~~~~~~             《未名》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思乡的游子,总希望有自己的一片文化园地。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心血来潮, 《未名》杂志由此而诞生。   《未名》杂志为中文综合刊物,旨在联络乡情,交流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发 展。《未名》电子版(不包括封面封底)将由网络发送,也可通过无记名文件存取 获得。   我们诚请各方人士不吝赐稿,内容不限,将特别欢迎文学艺术作品。我们感谢 订户的各种信息反馈。来稿来函请寄《未名》杂志编辑部,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   《未名》杂志万维网园地(WWW Home Page):       http://www.louisville.edu/journal/weiming/       包含杂志(GIF、GB、HZ、BIG5文件)、美术、音乐、       摄影、医药、万维网索引等园地。   《未名》杂志电子文件存档于       ftp.louisville.edu/pub/math/Wang/weiming/ (GB,HZ,BIG5文件)   订阅(或停订)《未名》电子版 请寄 listserv@ulkyvm.louisville.edu       订阅 GB版请写(分行): sub weiming FIRST LASTname                     set weiming topics: gb       订阅 HZ版请写(分行): sub weiming FIRST LASTname                     set weiming topics: hz  ~~~~~~~~~~~~~~~~~~~~~~~~~~~~~~~~~~~    《未名》杂志编辑部:  胡效东  陆 培  王 赤  曾唯斌       本期责任编辑:  曾唯斌   通讯地址:  7410 Maria Avenue, Louisville, Kentucky 40222, USA   电话传真:  (502) 429-8309 (502) 499-5844 (502) 426-8937   电子邮址:  weiming@ulkyvm.louisville.edu   万维网址:  http://www.louisville.edu/journal/weiming  ~~~~~~~~~~~~~~~~~~~~~~~~~~~~~~~~~~~  《未名》杂志所登一切作品由作者保留全部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翻印必须征得  《未名》杂志及作者的同意,并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印。  ~~~~~~~~~~~~~~~~~~~~~~~~~~~~~~~~~~~        国际标准期刊号  ISSN 1080-4811   本刊使用中文软件 南极星(NJSTAR)3.0◎倪鸿波 处理编务  ~~~~~~~~~~~~~~~~~~~~~~~~~~~~~~~~~~~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