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期 (WM9502)   ※ 
 
                ◇ 目 录 ◇ 
 
 
      【青春祭】  我自己也曾经这样        林 立 
      【随  笔】 我看电影《活着》        小 林          
      【天涯海角】 平常人到纽约(二)       青 儿 
      【醉  言】 噢,音 乐           老 生 
      【烛  光】 从《红楼梦》对《金瓶梅》的 
             继承看薛宝钗对宝玉人生的影响  方 金 
      【海外生活】 居 家 小 趣         学 薇 
      【天伦之乐】 看 球             路 路 
      【西洋镜】  克莱登学术会议         不 宁 
 
             征稿征订启事 
 
~~~~~~~~~~~~~~~~~~~~~~~~~~~~~~~~~~~~~~ 
 《未名》九五年第二期(WM9502)       《未名》杂志社出版 
   一九九五年五月 总第七期         美国 肯塔基州 路易维尔市 
~~~~~~~~~~~~~~~~~~~~~~~~~~~~~~~~~~~~~~  
 
【青春祭】 
 
                              我自己也曾经这样 
 
                            ——《文革文选》序言 
 
                                  ·林立· 
 
    摆在面前的这本集子,又将我带回到那久远但却难忘的年代:红旗如海,口号震
天,大字报铺天盖地,大辩论接连不断,夺权,绝食,武斗,抬尸游行……。此刻,
当我坐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公寓,面对着大片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湖水,看着
成双结对的松鼠和野鸭在其间自由嬉戏,回想起中国六十年代的那一场革命,真有恍
如隔世的感觉。细想起来,不但当时距今已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而且我又来到了地
球的另一边,是真真正正的“隔世”了。那么,为什么还要重提那过去的事呢? 
 
    为什么呢?我问我自己。 
 
    如同我的大多数同辈一样,我曾在那场革命中翻滚过,当过红卫兵,刷过大字报
,但还没等清醒过来,就已被上山下乡的洪流卷走,在粤北山区一呆就是十年。直到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才赶上末班车,在近而立之年时进入大学。接着是念研究生,
留校任教。又在将届不惑之年时出国,现在还在为那顶博士冠死死苦读着,为什么还
要去追缠那当年不辞而别的革命呢? 
 
    一个明摆着的理由,当然就是因为我现在正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撰写我的论文
。编录在这本集子里的,就是我为此特地收集的材料。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理由,因
为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要选择文化大革命作我的论文呢? 
 
    当我进入大学历史系念书时,正是后来称为“北京之春”的民主运动兴起之际。
那时候我自己心里想得更多的还是去创造历史,而不是撰写历史。我从来没有怀疑过
文化大革命是现代历史研究的最好课题之一。虽然这个题目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但是,一直到我去国之前,我从未对文化大革命做过任何真正的研究。众所周知的
政治气候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清楚地知道我自己思想与知识的局限
性,我知道自己并不具备研究这一课题所必需的条件,而当时中国学术界又不能提供
这方面的帮助。所以当我在国内报考研究生时,我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不读中国历史。 
 
    但是,那过去的革命总是时时出现在我的心中。无论是在上山下乡漫长的岁月里
,还是在大学校园紧张的日夜中,我时常会回想起那个时代,那个不同于一切时代的
时代,我总觉得那里面有非常独特的东西。这个想法,在我有机会到国外游历之后,
在我有可能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中作更多的探索时,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坚定了
。 
 
    在今天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已成了人类一切恶行的代名词。对于亿万中国人
来说,它是民族的灾难,文明的浩劫,道德的沦丧,青春的毁灭。这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人民大众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受的有形无形的损失与痛苦,实在是太大了,似乎每
个人都有一笔血泪帐。但这又是奇怪的,因为文化大革命好象只有无辜的受害者,而
没有受益的阶级或阶层。从来没有听说在革命中有什么人分到田分到地,除了听说有
捡破烂的发点捡大字报纸张的小财之外,并没有“万元户”涌现,更不要说百万富翁
了。这是一场没有受惠者的革命。那么,当年如痴如狂地投入到革命中的无数中国人
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都疯了吗? 
 
    那确实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好象都得了疯狂症。学生不用读书,教授专家蹲
学习班,文盲的当学毛著标兵,七亿人都是批判家。钱是臭的,粪土变香;鞋头不能
尖,裤腿不能窄;像章当首饰,军服是时装;要红灯通行,让花裙绝迹…… 
 
    当回首这些往事时,我们都会觉得荒唐可笑的。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印在我们这本
小集子里,恐怕很多人甚至会矢口否认自己曾经有过如此幼稚的思想与行为。难道让
我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反目为仇的,竟是为了谁革命谁保皇这不着边际的问题吗
?难道令我们拼死拼活,大打出手的,不是为了提级评薪这样重要的头等大事吗?这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会是我吗?一个稚气未脱的毛孩子,却自认为国家命运,人类
安危系于自己一身,所以才那么奋不顾身,慷慨激昂。那难道不是你吗?一个未经世
故的小姑娘,竟相信科学真理,人民大众尽在自己一边,怎能不豪情满怀,气势如虹
呢!是的,这是我,那是你,我的已经不年青的朋友们,那是你和我,那是在那个时
代的我们。 
 
    现在回头去看,我们那时是多么幼稚,多么无知。因为,我们竟然不但拥有一个
宏伟的理想,而且还为之奋斗,不顾一切地去奋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变疯了,在
世俗人的眼中,包括今天的我们自己。 
 
    是的,我们今天长大了,成熟了。我们相信我们已从那可怕的恶梦中醒过来了。
我们自认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思维,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了。 
 
    但是,为什么对着彩电,冰箱,空调齐全的新居室,你有时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
感觉呢?在“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跑单帮”的新时代里,你怎么会觉得“一切
向钱看”的口号不那么顺耳呢?当你得以公费旅游,享受免费酒席时,为什么你偶然
也会想到当年不但反对开小灶,连坐小车也认为是变修的开始,因此而自嘲一番呢?
在你粗声壮气地宣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你的人生哲学时,为什么还要加上“
今时不同往日”的补充呢?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为了收集这本书的材料,今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祖国。我惶恐地发现,
我仿佛看到满街上行走的不是人,而是一群群觅食的野兽。我为自己这个荒唐的感觉
而害怕万分,但又总去不掉这个感觉。因为我觉得,我的这些同胞除了用两条腿走路
之外,其他都跟野兽差不多,都是成天为了生活而奔走,为了三餐,为了衣着,为了
住房,为了更高的物欲…… 

    然而,难道这不正是人类最正常的生活模式吗?“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这是
千百年来人们视为常规常理的生活真谛,为什么我会对此不安,甚至惊恐呢? 
 
    为什么?我又一次问自己。 
 
    于是我想到了那死去了的革命,那现今为亿万人所诅咒的革命。是的,就是在那
个不寻常的年代,人们好象不是为谋生,至少主要不是为谋生而活着。那时街上拥挤
的,不是兜揽生意的小摊小贩,而是如痴如狂的游行队伍。通宵达旦进行的,不是打
麻将赌钞票,而是声嘶力竭的大辩论。饭桌上谈论的不是东家长西家短,而是国内国
际风云,连那厕所边上的也不是收费五分一角的牌子,而是“封资修比大便还臭”的
标语。 
 
    因此,我在昔日的荒唐中看到一些不荒唐的东西,在那历史的悲剧中感到一种高
尚,真正的高尚。我明白了,虽然那个革命的理想是荒唐的,那红彤彤的世界并不是
人能居住的,那个革命的方式也是荒谬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谁也受不了,但
有一样东西是高尚的,那就是为人类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这是今天大多数中国人
决心抛弃,已经抛弃,但又未能完全彻底抛弃的东西,因为那曾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
分,非常特别的一部分,是人类大多数在大部分时间都不可能有的一部分。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年复一年不变的生活模式。人民大众不过
是历史的奴隶,只知道象他们的祖宗一样地生活着。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
发现的却是对物质条件单一的追求。芸芸众生便成了生产工具,他们想占有物质,而
结果却被物质统治了他们。 
 
    然而在中国,那过去疯狂的经历使人们对现今“正常”的生活仍报有几分不安,
那时代对精神的信仰使人们对当代物质的崇拜还热中带一丝冷。看到天上飞来的一片
闲云,我有时会想到,我们今天富裕了,精神却是那样地空虚;迎着顶头的寒风打个
颤,我偶然会察觉到我们今天成熟了,却变得更为胆怯。因为,那时我们敢于相信人
类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相信人与人之间能有不同于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关系
,并且,还敢于为此而奋斗…… 
 
    如果想到这些,我的幸福与不幸福的朋友们,如果你还会感到些微的羞愧,如果
对过去理想的追求你还有半点留恋的话,读一读这本集子吧。从过去的荒唐,你可能
会发现今天的麻木,从昔日的愚昧,你可能会发现几分纯真,从当年的无知,你可以
丰富人生的阅历,从那消逝的勇气中,去抓它一把回来。 
 
    从今以后,请不要再对我说,为了一日三餐,我不得不去将生命消磨。 
 
    不要对我说,为了自己的前程,我不得不忍声吞气。 
 
    不要对我说,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不得不行贿送礼。 
 
    不要对我说,为了不为什么,我不得不无所事事…… 
 
    在未来沉闷的时刻,请你抖一抖红卫兵的威风,在将来沮丧的日子里,请耍一耍
造反派的脾气吧。平静的水是死水,没有风浪的生活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已经告别了昔日那个荒唐的理想,但我们没有理想本身,我们不应该不相信
人类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已经抛弃了过去那个可怕的斗争方式,但我们不应
该不为理想去斗争。请相信,我们是可以找到美好的理想,发现正确的道路的,如果
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真正的教训。要知道,以法国大革命为开端的世界现代史,就是
以人们敢于相信不是人类去服从自然,而是现实必须服从理性这一伟大信条开始的。
从这一点上说,现代世界就是“以头站立的时代”,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我们因此
必须把自己颠倒过来,如果我们想跟上时代的话。 
 
    为此,请读一下这本集子吧,请记住,我们都曾经这样…… 
 
 
〖作者附言〗   
    《文革文选》早已编好,但出版计划几经周折,不幸流产,只剩下这篇序言。 
 
 
【随  笔】 
                                我看电影《活着》 
 
                                  ·小  林· 
 
    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心里蠢蠢欲动地想写点什么。从小到大,除了被逼
着写作文,写批判稿,写论文,难得自己止不住要发一通感慨的,可见让这电影给触
动了。 
 
    《活着》的故事从四十年代末江淮一带的一个小镇铺开。游手好闲的少爷福贵迷
上赌博,整夜泡在赌场乐而忘归,把贤慧的老婆家珍气跑,把全部家产输光,老爹也
气得一命呜呼。身无分文的平民福贵从此不赌,家珍听说,携儿带女归来。为了生计
,福贵搭起皮影班子,走村串乡。 
 
    不料一日皮影班子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夫,这支国军又陷入共产党军队的包围。面
对一夜之间冻饿而死,尸横遍野的伤兵,福贵和戏班里的年轻朋友春生感叹,“咱们
可得活着回去呀”,“回去可得好好活呀”。春生一心要开汽车,随共产党军队去了
。福贵日夜兼程赶回家乡。 
 
    在福贵离家的日子里,老娘病逝,女儿凤霞得病致哑,家珍一个人拉扯着女儿和
儿子友庆,艰难地支持着。福贵回家正赶上土改。当年把福贵家的财产赢去的龙二与
工作队作对,将偌大的房子付诸一炬,这使得龙二被当作恶霸地主枪毙了。让那五声
枪响吓得屁滚尿流的福贵爬回家里,哆嗦着问家珍给定的什么成份,一听说是贫民,
忙说“贫民好,贫民好”,庆幸把地主成份“输”给了龙二,“不然那五枪就打在我
身上了”。 
 
    大跃进那年头大炼钢铁,连皮影箱子的铁钉都差点儿被儿子友庆贡献到土高炉里
,还是福贵提出给炼钢工地唱戏才得以保全。连日通宵苦干,大人小孩都疲倦到了极
点。由于新区长要来检查,小学生们都被叫到学校去炼钢。不顾家珍反对,福贵把酣
睡不醒的儿子背着送到学校。哪知累极了的区长开车撞倒院墙,砸死了在墙后睡觉的
友庆。偏偏这新区长是刚调回家乡的春生。春生为友庆的死愧疚无比,家珍却始终不
肯原谅春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带着红袖章的镇长挨家通知破四旧,福贵的皮影自然逃不掉
。镇长给凤霞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县城里工人造反派跛脚的小头头。他看了一眼凤霞
,又看了一眼陈旧的房子,没说什么就告辞了。福贵和家珍在街上,听人说有一个瘸
子领着一伙造反派正在他们家上房揭瓦。他们匆匆赶回家,才知道是一场虚惊:未来
的女婿带一伙人换了房上的瓦。凤霞文革式的婚礼甚为热闹。不久,凤霞就怀孕了,
一家人自然高兴。 
 
    文化大革命的形势更加严峻。镇长进了走资派学习班,春生的处境更不用说了。
一天晚上,春生敲开福贵的门,交给他一个存折,以了却为友庆的自责。在福贵的追
问下,春生说出妻子自杀,自己也不想活了。福贵对他说:“咱们可是从死人堆里爬
出来的,活下来不易,你得好好活着。”这时从不愿见春生的家珍打开门请春生进屋
。当春生在夜色中远去时,家珍大声地说:“春生,别忘了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
你可得好好活着啊!” 
 
    凤霞待产进了医院。这时医生都关进牛棚,医院被护士学校的红卫兵占领。凤霞
的丈夫以揪斗为名,从牛棚中押出妇产科主任王大夫,暗中为凤霞保驾。谁知凤霞产
出一男婴后突然大出血,红卫兵们惊惶失措,束手无策,王大夫却因过度饥饿,吃了
太多福贵给的馒头,几乎撑死而不能相救,福贵和家珍无助地看着女儿死去。 
 
    又是几年过去,凤霞的儿子长大了。福贵,家珍,女婿和外孙一同去扫了凤霞和
友庆的坟后,一道回家吃饭。电影就在这一家温暖的亲情中结束。
 
    这部片子是张艺谋创作风格的一个突破。他以往的电影多描写生活的一个小断面
,且刻意追求视觉效果,象《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那种风格能给人强烈的
震撼,但缺乏真实感。《活着》用纪实手法描写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跨越三十余年,
经过重大历史变迁,让观众陪着又哭又笑,不能不佩服张艺谋驾驭各种题材和风格的
才能。欣赏之余不禁纳闷,不知张艺谋怎样惹恼了官方,片子遭禁不说,还闹出个再
也不许与国外合作拍片。这简直是有背改革开放,利用外资的国策。不过你不得不说
这一招高明:禁了与海外合作,不但断了老张的财路,也断了他的销路,就算他有本
事自力更生拍片子,版权在国内,政府说不准卖,想要国内开花国外香都不成了。 
 
    要说《活着》这电影中的政治运动,那实在算平稳。许多使人捏把汗的关头都让
福贵安然混过,寒毛没伤一根,简直有点太幸运了。这家伙当过地主,唱过戏,按说
不给他个漏网地主当当,也要批他宣传帝王将相。要是他那工人造反派女婿发现了丈
人的反动历史,站出来划清界线,纯善的凤霞该有何下场?谢天谢地,这都是我庸人
自扰而已。福贵两个孩子的死,不过是与运动有关的事故,并没有人加害于他们。整
个片子没有坏人,除了龙二被枪毙外,没有正面冲突,比起其他写文革的片子,如《
芙蓉镇》,《霸王别姬》来,实在是太温和了。《芙蓉镇》在国内得过奖,《霸王别
姬》虽几经沉浮,陈凯歌也没有被禁与海外合作。再一想,事情怕就坏在片子里没有
坏人上。倘若有一两个《芙蓉镇》里李国香之类,观众就会把义愤集中到他们身上。
如果没有坏人,只有好人老实过日子还老倒霉,你说这该赖谁去? 
 
    《活着》中一段话怕是触动了一些大人物的神经。当福贵在大跃进中背着半睡半
醒的儿子去学校炼钢时,他是满怀希望的。他把自家的生活比成一只小鸡,“鸡长大
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牛长大了呢?”迷糊着的儿子问。“牛长大了
啊,就进入共产主义了。”二十来年后,当凤霞的儿子捧着刚出壳的小鸡时,这段对
话又重复了。只是当外孙问到牛长大以后时,福贵顿了一下,然后说“那你就坐飞机
了”,避开了他那破灭的期望。不知道现在中国是否还有人真信共产主义,但许多事
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说了,哪怕是拐弯抹角的,也是不能容忍的。 
 
    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少有幽默。不是中国人不懂幽默,而是没有条件幽默。幽默要
有对象,象美国电影Dave是以总统为对象的。在中国,谁有这个器量给幽上几默
的?偶尔电影中弄出点使人发笑的东西,只能算是噱头而已。《活着》并没有胆大到
幽默哪一个人物的地步,但在凤霞结婚那场戏中,温和而风趣地嘲笑了那个极端个人
崇拜的年代。当镇长指挥大家在院子里高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时,镜头移
到屋里满桌的贺礼——全都是红宝书和宝像。唱完了歌,凤霞一家人手捧红宝书,照
紧跟伟大舵手乘风破浪的全家福。那纸船,那宝像,那真心的欢乐和虔诚,让每一个
经历过或者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为之开怀。春生也来了。家珍不愿见他,还要把
贺礼退回去。福贵为难地说,“这怎么退呀”,镜头转向他手里的礼物,原来披着红
绸缎的,是一幅装在镜框里的毛主席像,使人忍俊不禁。 
 
    我喜欢大笑,更喜欢《活着》里那种含泪的幽默。在凤霞的坟头上,福贵带着淡
淡的微笑和自嘲,说起他不该让王大夫一口气吃掉七个馒头的事:“吃了又给他喝水
。人说喝了水一个馒头变成七个馒头,他吃了七个馒头,喝了水就变成七七四十九个
馒头,有那么大一堆呀。”这时观众笑了,可这笑是苦涩的,既为这一家人的不幸而
感伤,又为福贵那无奈中的洒脱而宽慰。这种幽默特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老百姓倒霉
的事儿多,不正需要这份自我解脱的潇洒吗?真为中国电影有自己的幽默而自豪。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男人都是女主角的陪衬,自然越简单越好,有的乾脆连脸都
省略掉了。《活着》是唯一的例外,福贵是一个有血有肉,可信可亲的男人。他不是
那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有时胆小得叫人发笑,但他能改邪归正,肯吃苦,爱老婆爱
孩子,唱起皮影来还带着那么一种快乐和潇洒。葛优的表演真叫“盖”了,福贵那个
真劲儿,常让我忘了福贵只是银幕上的人。他那够不上美男子的形象,似乎是专配福
贵这小人物的。比起福贵来,家珍的戏不算多,但巩俐也演得很出色。我觉得比她以
前的角色都演得好,这可能是家珍那近乎完美的中国妇女形象帮了忙吧。 
 
    张艺谋的看家本领镜头处理在《活着》中也用得极好。比如有两场与皮影幕布有
关的戏就给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艺人们看见一个尖锐的东西戳上幕布,紧接着幕布
被尖刀划开,露出端着刺刀拉夫的国民党兵,给电影观众一个震惊。另一次是在大跃
进中,福贵为错打了儿子挺负疚的,可倔强的友庆却不愿讲和。为了使父子和好,家
珍让友庆给在炼钢工地上唱戏的福贵送一碗又酸又辣的“茶”。当福贵喜出望外地从
幕后探出头来,接过犟儿子送来的“茶”时,我们极想知道剧情该如何发展。这时忽
听一大声咳呛,从观众这面的幕布上看到福贵喷出的“茶”迹,很有喜剧效果。两场
戏都利用幕布造成的空间分隔给观众一个意外。 

    要说不足,我觉得《活着》里皮影戏的镜头太多太长了点。这也是张艺谋的一个
毛病,爱展览国粹。我不反对展览国粹,不过一旦弄得不地道,让极博学的戴晴女士
较起真来,抓住小鞭子,倒真叫吃力不讨好。戴女士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批评,
尖利得让我至今不敢忘,要我是拍那电影的,没准早得给羞死了。电影中的皮影唱腔
极为高亢,也真难为葛优那嗓子了,说来惭愧,一句也没听懂唱的啥。至于那是否地
道,谁给侃侃? 
 
    我这也该收场了。我只有几点“声明”:一是希望没看过的读者去看这电影,看
完了接着侃,我想听听。二是请别嫌我说多了细节败兴,没说到的还多着呢。不瞒您
说,我看了两遍,第二遍是专门陪儿子去看的,还没看腻。最后,看了这电影可别说
是让我给骗了,找我退票!
 
【天涯海角】  
                             平常人去纽约(二)                                 
                                         
                                ·青  儿·                            
 
                               二 游苏荷区 
 
    苏荷(SoHo)区位于纽约下城,与唐人街只隔几个街口。苏荷区除了以许多
展示前卫艺术品的画廊著称外,还有不少新潮的时装店,首饰店和家俱店。各种风味
的餐馆酒吧也不少。

    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几经沧桑,曾经是纽约最密集的居住区,有过上流的戏院和商
店,著名的Lord  and  Taylor时装店当年就在这里。以后差点被夷为
平地。从六十年代开始,这里陈旧的库房被改造成的画室和公寓,聚集了不少来自世
界各地的年青艺术家。近些年来房租高昂,艺术家们大多迁往了邻近的
TriBeCa街区,但苏荷仍然是纽约现代艺术的窗口之一。 
 
    到苏荷去最好的时间是星期三到星期六。周日这里大多是些从旁边“小意大利”
和“唐人街”逛过来的游客和看外外百老汇戏的观众。周末街头满是纽约上城与外地
来的游客,也有些画家沿街摆摊,为人画像。星期天,虽然大部份画廊都关门,却有
跳蚤市场,是买小纪念品的好机会。 
 
    苏荷区的建筑很有特色,多为十九世纪的铸铁结构。这里大部分的画廊都设在沿
街有一两百年历史的老建筑里,通常门面简陋,上飘一个大布旗。进到里面,多有精
心设置的灯光,一尘不染的硬木地板。画廊里的办公用具、桌椅沙发也都有些品味。
各种流派、风格的艺术品都有,很多看过的人不愿对艺术妄加评论,只说是“稀奇古
怪的不少,赏心悦目的不多”。苏荷的画廊都是商业性的,不收费,有的为私人所有
,有的由艺术家们集体经营,大家轮流照顾,画廊的成员每两年左右可以办一次个人
展。美术品的售价都很高,大都成千上万。大部分的人去是观光游览。不少游客买些
小玩艺儿。搞收藏的人似乎还是不少,画廊的作品册上常常都有不少“已售”的标志。 
 
    画廊展出的画一般一、两个月换一次。新的展览开始时,总有一个简单的招待会
。如果平时留下地址,到时候画廊就会给你寄来招待会的邀请。招待会不收费,只提
供些饮料,零食,以社交为主,是与艺术家本人及各界风流嗒喳的好时会。艺术家们
大都比较年青,不仅是美国的,其它国家的也不少。有好几家画廊里就常有中国大陆
青年画家的作品。作为中国人,我当然感到特别地亲切与高兴。走在苏荷的街上,会
看到很多时髦的年轻人,都以年轻或未来的艺术家自许。餐馆、酒吧里也总坐着衣着
别致的人们,脸上招摇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神气。 
 
    在苏荷区,除了画廊展画以外,餐馆酒吧也挂着不少标上价的画。一是给画家们
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主要的是为了营造点艺术格调,因为来的客人多自认为是艺术家
、或艺术家的朋友。以美食为名的“Dean  &  Deluca”就在苏荷,它的
餐厅设在楼下,号称食物就是他们的艺术,楼上是别的画廊。我们也曾介绍过国内一
个朋友的画在苏荷的一家餐馆里展过一个多月,得到不少称赞。另外,苏荷的家俱店
也把家俱当艺术品买,一个小茶几,要价几千,一件沙发开价数万,标上某某人制作。 
 
    苏荷区众多的时装店也很有特色。店面一般都很小,服装样式新奇,但质地精致
的却不多。店里的价格都偏高,名店的价格更离谱。但名店的做工质地都很好。有些
时装店只买自己做的时装,店里布置得象个做坊。有一家很小的时装店,里面只有缪
缪可数的几件衣服,走进去,高高的屋顶下轻纱帏缦,感觉非常舒适。我以为那些衣
服一定是漫天要价了。仔细看看却也只是一般的价钱,六七十美元就可以买件连衣裙
。这个店本身看起来就是一个展览品。 
 
    苏荷区的首饰店不象它的画廊与时装店有特色。但里面的东西也还算式样特殊。
金、银、宝石、珍珠的都有,或者是手工的,或者批量很小,有的只有一件,所以价
钱都很高。有一次走进一家首饰店,几个女店员在接待客人。有个女人在店里四处游
走,看上去象女老板。我转了转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让我喜欢的东西。她来到我面前打
过招呼,然后指着我的胸前说,你的项链坠子非常美,很特别。这是我早上离家时用
一个胸针临时配的。因为是来苏荷,奇怪一点不妨,所以就设计了这条独特的装饰品
。在苏荷,纽约,好和漂亮已经不足以引人注意了。还得要奇怪才行。人们说世界上
最奇怪的大概都能在纽约找到。 
 
    苏荷与五大道上的富贵华丽,金碧辉煌不同,也与百老汇剧院门前的熙熙攘攘,
五光十色不一样,陈旧狭窄的街道和蒙胧朴素的店面,更能让人感到艺术相对于时间
的永恒。这里的店员也很有人情味。有一次走进一个画廊,一个黑人小伙子迎上来打
招呼。小伙子长得精明能干,脑后拖一条短马尾辫,穿件花绸衬衫,看上去象个跳舞
的。他给我们介绍了画廊里的画和它们的作者,又随便聊了一会。原来他还真是学跳
舞的,以后想成个舞蹈家。因为也喜欢画,所以在画廊打些工。我们离开时,他见我
的小女儿正在玩桌上一支色彩鲜艳、短胖有趣的三色圆珠笔,就要送给她。可是女儿
说她喜欢粉红色的(那是一只蓝色的)。小伙子说当时没有,但一定寄一只给她。两
个星期以后,我们都已忘了此事,却收到了装在一个精美圆筒里的粉红色的小圆珠笔。
 
 
(未完待续) 
 
 
【醉  言】 
                                噢,音  乐 
 
                                ·老  生· 
 
    据报载,日前在某大城市进行了一项关于职业方面的调查,问题之一是“你是否
喜欢你目前从事的职业”。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喜欢”,或“生活
所迫,不得不从事这个职业”。表示不喜欢自己行当的人,包括那些受人羡慕,收入
颇丰的牙医,律师。
 
    不知是否有人去调查过艺术家们对自己的职业是怎么看的。我猜想,百分之九十
九点九的艺术家们会不失惊讶地反问:“为什么我会不喜欢我的职业?不喜欢我为什
么还要干这一行?!”艺术之神缪斯头顶上那颗不断变幻着红宝石,蓝宝石色彩的,
忽远忽近,或清晰或迷茫的艺术之星,是艺术家们入迷地,不知疲倦地,不惜飞越大
洋,跨过关山,含辛茹苦,历尽万难地去寻找的梦。艺术对艺术家们来说,或许根本
不是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艺术就是他的爱,他的梦,他的生活总和;而他则在
寻找艺术,创造艺术;他就生活在他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之梦中。问他“你喜欢艺术吗
”之类的问题,他能不惊异?不奇怪?不觉得你问得唐突?不觉得你问得多余甚至
……愚蠢? 
 
    我热爱艺术,因为我是一个职业音乐家。有位哲人说,爱生活之人,必爱艺术。
我爱音乐,我为她入迷,因为,我热爱生活。

    我家从没出过职业音乐家。刨根问底的话,我舅舅生前在一家县中学教音乐,还
算不上“职业”音乐家。其实说来我爱上音乐,纯属偶然。 
 
    那年我九岁。半夜我被吵醒,我爸爸在摆弄家里那台在六十年代的中国大陆还算
时髦玩意儿的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我是被从那里出来的,妙不可言的,轻柔的,如
飞天的飘带般透明的音乐唤醒的。那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我感到我被一些
五颜六色的丝缠住了。那些丝就象是从美丽的蜘蛛精的肚脐眼里放出来的,把误入盘
丝洞的猪八戒紧紧裹住。痛苦万分,而又伴随着不可言喻的快感。我胸口发闷,一股
从身体内部往外喷涌的力量,弄得我浑身焦燥,我哭了,泪如泉涌,弄湿了枕头。我
拼命捂住嘴,不让我的哽咽惊动了睡在我下铺的奶奶。 
 
    从那以后,我听一切我找得到的音乐。我家对过一位拉小提琴的大哥琴声一响,
我就是他窗台下的忠实听众,直到每次他放下琴弓,仔细地擦拭了他的琴,松了弓毛
,盖上琴盒。我与小伙伴去寻找“四旧”垃圾,从那里翻出还完好的唱片,关起门窗
,用一部同样是拣来的手摇唱机,开始我们的“音乐会”。听着陌生又悦耳的乐曲,
盯着唱片上一波一波往外旋出的螺纹,就象个旋涡,把我们卷入美的境地。我们听了
许多唱片,从《梁祝》协奏曲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作为作曲系的学生进入音乐学院后,阿里巴巴的宝库向我打开了大门,缪斯女神
向我撩起了她的面纱。于是我惊艳,叹音乐之美;于是我变贪婪,在浩如烟海的音乐
宝藏里留连忘返。
 
    噢,音乐! 
 
    那是带露荷花在微风中摇曳,那是白云在蓝天上漂浮,那是枯叶随着旋风在草地
上起舞;彩虹挂在溪间,天鹅掠过树梢。那是魔鬼撒旦在扑向你,死神在他头上露出
狰狞的白齿,血气腥风掀起他的黑色大麾;他从山上冲下来,挟卷着洪水,泥石流,
铺天盖地,轰轰然作响;他从地里出来,伴着暗红色的岩浆,妖艳的女妖舞蹈于他的
手上,丑陋的骷髅呼啸于他的周围;他搅动海水,使海水在一刹那间化为水气。地动
,山崩,石裂;战懔,惊恐,发抖。突然,风平浪静,耳边萦绕着柔和的小三和弦。
小天使在天上飞,伴着的是五色吉祥云霭,冉冉地抚摸着你。空气里浮动着桔色,蓝
色;原野深绿上覆盖着金色。脚下的小精灵在嘻戏。你听见上帝在对你说,“爱这自
然吧。爱这世界吧。不要再犹豫。爱,是不能忘记的。”于是,你醒来了,你从音乐
里回来了。你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涤;你的灵魂有了一次升华。 
 
    我喜欢巴赫。听他的音乐,常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之感。他
的音乐,不带人间烟火气,大度,睿智,不花哨,不取宠,是乐中极品。他的快乐,
是人间明媚的春光;他的痛苦,是为人类苦难而深深的叹息。听他的《双小提琴协奏
曲》,使人忘却尘世之苦;听他的《d小调长笛协奏曲》,让人如步仙境。美哉,巴赫。

 
    我欣赏莫扎特。在他的早期音乐中,你可以看到那黑色小精灵的恶作剧;你可以
体会到生命的欢愉,触摸到阳光的透明,灿烂。而他的后期作品,有了生的力量,死
的无奈。他的《安魂曲》,他的《朱庇特》交响曲,让你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妙哉,
莫扎特。 
 
    我钟情贝多芬。从他的每部作品中,我都看到那个为人类偷火的英雄在攀登,在
受苦,在喘息。就是在贝多芬的慢板乐章里,也不过是描绘这个英雄在舔他伤口上的
血,而准备他的下一轮冲刺而已。 
 
    一位朋友告诉我,以前他听贝多芬的音乐,其实不必要那么多的“英雄性”。读
完博士在找工作期间,他经历了失望,痛苦,无奈。这时,他说,他突然理解了贝多
芬。贝多芬的音乐,展示出这个世界是丑恶的,又是美好的。你如何面对这世界,取
决于你本人的生命价值取向,而这正是贝多芬音乐中哲理的精华所在。伟哉,贝多芬。
 
    中国的民间音乐,如我家乡广西壮族的山歌,侗族的大歌,瑶族的铜鼓乐,给予
我无穷无尽的灵感。中国的古代乐曲,《霸王卸甲》,金戈铁马,有侠义之风。惊天
动地之处,正是断肠人落泪之时。《梅花三弄》,一唱三叹,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风
,荷塘,花弄影;而《夕阳萧鼓》,则是雍容华贵,一派王者之风了。 
 
    与好友三几个,品茗,饮酒,侃音乐,人生一大快事也。


    在音乐学院任教时,常与朋友挑灯彻夜长谈音乐。 
 
    在那里,集中了全中国最出色的青年音乐家。 
 
    吕君,作曲研究生。聊天中,听得多,说得少。关键时刻来上一句关键性的插话
。黄君,音乐史研究生,长得是鼻直口方,一脸黝黑,象个印度王子,说话极具煽动
性,雄辩,口若悬河,富有逻辑性。“六四”风波后,此君由于“领导”学生运动有
方,进了学习班,美其名曰“领导干部学习班”。进去了,黄君继续口若悬河地发表
政见,领导也没办法。结束时大家合影留念,我们一看照片都乐不可支:“领导干部
”们各亮出“英雄”相,郭建光的芦苇荡,李铁梅的红灯照,杨子荣的偏向虎山行,
唯此兄撅个屁股冲着镜头,头从胯下伸出,一付倒看世界的鬼脸,两手高举“V”字
手势。徐君,人称“鬼才”,常在黑灯瞎火的琴房里,端坐桌上,抽烟,冥想,构思
大作。侃山时,也不说话,只是闭目沉思,一付得道的模样。忽然一声不吭地冲出门
去。或许是苦思有得,找纸笔去也。不知何时,这位哥又出现在屋里某个角落,也不
知他什么时候回来的。陈君,作曲系助教,是年纪最小的小老弟,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充满了灵气,有大家风度。 
 
    我们喝着茶,抽着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或互相交流最新资料。谁写了新
作,我们便读着谱,听着录音,品评一番。夜深了,肚子饿,打开电炉烧上几包快食
面。古人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我们是“电炉烹茶谈音乐”;有时我们就乾脆爬过
已因夜深而关上的大门,到街边地摊买上几个鸡爪,一包盐水花生,几升啤酒放在暖
瓶里归来,继续我们的神聊。此一乐也。 
 
    夜深人静,偌大的上海城万籁俱寂,我们却还谈兴正浓,旁若无人。大声发言后
的偶尔静场,可以听到那从远处传来的回声。好在我们这伙青年教师住在远离人群的
音乐学院深处,没人来抗议我们在深夜的高谈阔论。
 
    来美后,与一位学理工的友人有过一次关于音乐的小小争论。那次我们几个人在
谈论国内的改革,后来话题转到音乐上,他一言惊四座:“我看国内那些什么乐团剧
团,音乐学院都关了算!花一大笔钱,养这些没用的东西干嘛?用这笔钱来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不更好?”我愕然。我的音乐,我的崇拜,心中的神,缪斯,人们不需要
她,她没有用!有人要杀了她!我想说,人是需要美的,而音乐就是开发美的工具;
我想说,人,不能太实用;我想说,音乐从历史前就伴随着人类;我想说,这世界没
有音乐会是多么冷清。 
 
    没等我把想说的说完,他又甩了一句,“音乐,能当饭吃么?”掷地有声。如同
一个铜管乐队,冲着我的脑门,奏了个三个fff的不协和和弦,把我从中间轰成两半。

    我无语。我默然。 
 
    “音乐,能当饭吃么?!”——真理。 
 
    我实在想不出这世界上除了饭能当饭吃之外,还能有些别的什么东西,能当饭吃。 
 
    真理。贝多芬,莫扎特写了那么多的音乐,还不是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大概他
们就是饿病的,饿死的。 
 
    前段时间,我突然牙痛。痛得不可名状。吃饭痛,睡觉也睡不好,痛。我的牙齿
从来没有毛病,所以也不屑去看牙医,也舍不得花这笔钱。有了这笔钱,去买几盒好
CD,更值。于是自己试图自我治疗。怀疑可能是上火,每天没事就喝水,败火;怀
疑可能是牙周炎,用刷牙的办法,有空就刷。但这几招都不灵。肿还肿,痛还痛。如
此有两个月。某天,吃了一片朋友送的强力维生素。第二天,症状全消,不肿了,也
不痛了。后来,某医学院的朋友告诉我,我的牙痛可能是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导致的。 
 
    由是悟到,音乐不就是人生的强力维生素吗?人体需要微量元素,音乐又何尝不
是人生旅途中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呢? 
 
    烦闷?无望?痛苦?失恋? 
 
    快乐?幸福?恋人失而复得? 
 
    来段音乐! 
 
 
【烛  光】 
 
              从《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看薛宝钗对宝玉人生的影响                       
                                     ·方  金· 
                                               
    钗黛“兼美”,是雪芹的心声。这,无论是从两人判词的合奏,还是从故事情节
的合写,都是显而易见的。单看前八十回回目,就能轻易找出数例: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八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三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三十八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痴,潇湘子雅谑补余音  (第四十二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第四十五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第七十回,柳絮词冠仍属宝钗)  
 
    纵观这些具有对称性的情节安排,黛玉散发着泼辣的炽热情感,宝钗则体现着大
家闺秀的端庄风范,这似乎已成为两人性格特征的主调。然而,雪芹笔法,还不止于
此。正如我们在欣赏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一人物的塑造时所看到的:众多的疑问本身就
是对人物的最好突出。曹雪芹能诗善画,他惯用“烘云托月”之法,使一部《红楼梦
》具有诗画的意境。在对宝钗进行人物塑造时,他又一次使用了这种手法。那么,就
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云中之月吧。请看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这日正交芒种节。可考出,这一天也正是宝玉的生日。在这宝玉人生又一关键的
日子里,曹雪芹大笔特书,竭力推出了两个千古佳画:“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
。它使得以后的任何其它“葬花”与“戏蝶”都成为可笑的东施效颦。然而,如果说
,一曲《葬花吟》唱出了黛玉人生的最强音,这已为大家所接受,那么,对于与之对
称的一双玉色蝴蝶所飘出的宝钗人生的主旋律,你是否也体会到了呢?更进一步,“
庄周梦蝶”的奥妙,在这蝴蝶忽起忽落的飞舞之中,已悄然注入了宝玉的人生历程。
这么说,你是否会觉得太玄了呢?这段情节与《金瓶梅》又有什么瓜割呢?且听我细
细道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书中是怎样写这段“宝钗扑蝶”的: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李让,燕妒莺惭,一时也
道不尽……(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
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朴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
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
只听得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庚辰本)” 
 
    为什么说这段描写是曹雪芹对宝钗人物塑造的云中之月呢?这还要从曹雪芹为什
么要把这一个情节安排给宝钗说起。不少论者引用这段文字,是要带出在这之后,宝
钗听到红玉向坠儿吐露心事时的一系列应变反应,从而证明她的有心计,甚至“藏奸
”。我在这里则不准备枝漫。那种对《红楼梦》表面文字的赏析,并不在“考证”的
范畴。我所要考的则是曹雪芹在写这段文字时头脑中所想的东西,即写作动机。勾出
雪芹真意,才是红学的最根本目的。 
 
    其实,曹雪芹这段文学并不是无所本的。脂砚说:雪芹撰《红楼梦》,“深得《
金瓶》壶奥”。可见《金瓶梅》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如果你留心,
那大观园的建造,甚至园中亭台楼阁的名字,有不少是出自《金瓶梅》的呢,更不要
说对人物情节的“移植”了。而在《金瓶梅》中,也确确实实有着一段“扑蝶”的精
采描写: 
 
    “当下吴月娘领着众妇人,或携手游芳径之中,或斗草坐香茵之上。一个临轩对
景,戏将红豆掷金鳞;一个伏槛观花,笑把罗纨惊粉蝶。……唯有金莲,且在山子前
花池边,用白纱团扇扑蝴蝶为戏。不妨敬济悄悄在她背后戏说道:‘五娘,你不会扑
蝴蝶儿,等我替你扑。这蝴蝶儿忽上忽下,心不定,有些走滚。’那金莲扭回粉颈,
斜瞅了他一瞅,骂道:‘贼短命人听着,你待死也!我晓得你也不要命了。’那敬济
笑嘻嘻扑近她身来,搂她亲嘴。那妇人顺手一推,把小伙儿推了一交。却不想玉楼在
玩花楼远远瞧见。叫道:‘五姐,你走这里来,我和你说话。’金莲方才撇了敬济,
上楼去了。原来两个蝴蝶没曾捉得住,到订了燕约莺期,则做了蜂须花嘴。正是:‘
狂蜂浪蝶有时见,飞入梨花无处寻。’(万历本)” 
 
    陈敬济是潘金莲的女婿,两人年纪却相当。你说他们爱情也好,你说他们偷情也
罢,在此我不想讨论。我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事所引发陈敬济的感触,即对他人生的
影响。且看接下来的一首《折桂令》: 
 
    “敬济见妇人去了,默默归房,心中怏然不乐,口占《折桂令》一词,以遣其闷: 
 
    “我见他斜戴花枝,朱唇上不抹胭脂,似抹胭脂。前日相逢,今朝相逢,似有情
私,未见情私。欲见许,何曾见许?似推辞,本是不推辞。约在何时?会在何时?不
相逢,他又相思;既相逢,我又相思。”
 
    看来世事皆可通“道”,偷情亦不例外。一笑。在我看来,如果说在《金瓶梅》
中,这点“道”意还只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不自觉流露的话,那么,到了《红楼梦》里
,曹雪芹则已将它扬弃升华得淋漓尽致了。而宝钗对宝玉人生的影响,也即似那云中
之月,在这升华当中得以充分的体现。通常,《红楼梦》比之《金瓶梅》的“青出于
蓝”,也正在此等地方。且看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请注意,这天是
宝钗的生日: 
 
    “谁想贾母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见,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
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戏),宝钗
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
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
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
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
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好,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得这般好,便凑
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
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
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 
 
 
    以后便是发生在宝玉与黛玉、湘云之间的一段口角。接下来便是以宝钗为首,对
宝玉“禅悟”的“点醒”。由于字句精采可圈,现照录于下,不敢删减,请你体味:  
 
 
    宝玉……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
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著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
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
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想到其间,
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
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
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宝玉冷
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麽相干。”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
是怎麽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姐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麽这个形景了?”
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姐儿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
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麽‘大家彼此’?他们有‘大
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这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景况,不
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後。自己又念
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 
 
    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动静。袭人笑回:“已经
睡了。”黛玉听了,便要回去。袭人笑道:“姑娘请站住,有一个字帖儿,瞧瞧是什
麽话。”说着,便将方才那曲子和偈语悄悄拿来,递与黛玉看。黛玉看了,知是宝玉
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顽意儿,无甚关系。”说毕,
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次日又与宝钗看。宝钗看其词曰: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
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
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著,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
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
‘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
“这样愚钝,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
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乾净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
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
,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
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
,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後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
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
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
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
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我想,不用再多加分析,这些重要情节反映出宝钗对宝玉人生的影响,不为过吧
。说这是雪芹对宝钗人物塑造的云中之月,亦不为过吧。仔细比较体味雪芹对《金瓶
梅》中文字情节的批判与升华,便也不难看出《红楼梦》的境界了。 
 
 
【海外生活】 
                              居  家  小  趣 
 
                                ·学  薇· 
 
    在国内久居闹市后,每当乘火车在山岭、河流间穿行时,总感到幽闲舒适,对沿
途依山伴水,在草木葱郁、鸟语花香中居住的人家非常向往。曾想退休之后去川北乡
间小住,在故乡山川怀抱中再享受自然的醇朴温馨。未能如愿却来了美国。虽家住城
市近郊,也颇有山居闲适之乐,常有迷离倘恍于鲜花、芳草、树林之中的乐趣。

    我们的住宅,虽不算大,但也别具一格,座落在小丘之上,有些居高临下之势。
屋前屋后草地宽阔,周围住房星罗棋布,与花草和树木朝夕相伴。每年寒冬过去,春
天随微风悄悄而来,大地苏醒,花园里的花木陆续吐牙抽枝,一瞬间就满园春色。各
种花儿欲开还羞,婷婷玉立。蝴蝶蜜蜂在灿然盛开的花丛中飞来飞去。清晨,先生送
孙女上学返回时,我也已步出门外,便一道在房前屋后散步。郁金香绿意满丛,姗姗
开出淡黄和鲜红色的花朵,在草坪尽头排列成队。春过夏至,屋前的十三太保,喇叭
状的淡黄花朵朵抱柱,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娇艳;沿墙绽放的芍药花花瓣重重叠叠,
光洁柔媚;红玫瑰、白玫瑰争相竞艳;后门边扑地的矮棘丛,结满了小红果,饱满诱
人。这些鲜花一节将谢,另一节又含苞待放。看着各种杜鹃、月季、海棠等生机盎然
,千姿百态,真好象听到芳香的小生命们的笑语欢声。特别是绕花园一圈的小白花,
起初小小几点,谁料到一眨眼,小精灵们却静悄悄地拥挤结队而来,开得不亦乐乎,
铺满整个花沿,远远望去,像是一条白花带。夏去秋来,月季久开不败,芳香扑鼻,
我们常常要数一数又吐出几个花蕾,来了多少翩翩起舞的蝴蝶,来了几个留连忘返的
蜜蜂。那时那景真教人陶醉。                       
                           
    草地,也常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草坪在春雨滋润,吐绿泛青之后,一派生机。
拉开窗帘,真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感。我们常坐在门前,观赏它那自然
柔媚的风貌。清晨,草地醒得最早,露珠晶莹,迎着朝阳。成群的小鸟,叽叽喳喳,
跳跃寻食。爱吃青草的小野兔,活泼灵机,鼠蹿猴跃。草儿长得很快,几天就要修剪
。修整之后,平软如毯,闪闪发亮。夏天,这里是我们活动最多的地方。假日里,我
们和孙女常躺在草地上看书、下棋。邻居们的孩子也常来同孙女荡秋千,或沐浴戏水
。傍晚,我常陪八旬有余的老母亲坐在桌边,品茶谈天;或看先生、儿子他们投篮,
媳妇、孙女打秋千,滑滑板,骑自行车。有时,我坐在荡椅上看报、悠荡,望着欢快
的家人,其乐无穷。记得,七月四日是美国国庆,正值弟弟来此。晚上,我们姐弟两
坐在前院草评上,观看住区烟火,湛湛夜空,疏星几点,四方爆竹声声,数团五彩缤
纷,绚烂多姿的花簇腾起,一片光明,令人眼花缭乱。门前几家孩子们,聚集在一起
,放着烟炮,点燃一根又一根,如流星奔蹿,天花散落,红黄蓝绿,鲜艳无比。孩子
们喊叫跳跃,欢天喜地,孙女也参与其中。不知不觉我们也完全融入了孩子们的世界
,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焰火结束,我们又谈论许久,谈过去和未来,直到夜深人静,
萤火点点,露草晶晶,才进家门。                   
 
    环绕住区有一片密林。林子里,树木高大,枝叶茂盛。夏天,绿树、绿草、绿的
牵附植物,绿得使人心醉。它们像四川青城山的树,像峨嵋山的林,像九寨沟的藤。
清晨,漫步林边,总可听到清脆、嘹亮、婉转动听的群鸟演奏。活泼的小松鼠,拖着
毛茸茸的大尾巴,成双成对,嬉戏游乐,飞上跃下的机灵模样,简直美极了。秋天,
阳光柔和的洒在林间,金风徐徐,叶绿减退,树木渐渐披上了红的、黄的衣衫。我们
全家常驱车去公园的林荫草地烤肉。梧桐流金,枫叶猩红,夹杂着青松翠柏,在兰天
白云的衬托下,坐在日影筛碎的林莽里,如在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心情格
外舒畅。 
 
    中秋佳节,月圆人亦圆。这天,我们一家四代,晚餐热热闹闹。与当年中秋儿子
只身远渡重洋,“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情景,全然不同。入夜,月亮高高挂在夜空,
天地间更恬静、更开阔、更含蓄,悠悠、高洁。光辉洒在草地上,也洒进我的心里。
她像记忆的投影,把过去几十年过中秋的萧洒和苦涩,汇合成溪流,翻滚在我的脑海
里。今日,全家人聚集在一个月光圈下,住在一座房子里,坐在草地上一张圆桌旁。
望着月亮,心系故土。啊!月亮,虽离已迁涉万里,仍是这同一轮辉煌的明月。                              
【天伦之乐】 
 
                                  看  球 
 
                                ·路  路· 
 
    初来美,打工,读书,甚是辛苦,唯一的娱乐便是看电视。看肥皂剧可以练口语
,看体育节目很有刺激,久而久之便上了瘾。儿子的名字是从肥皂剧中看来的,看球
赛也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篮球,美式足球,棒球,从大学队到职业队,样
样不拉。后来又有了一些特别喜欢的球队,住在德州时,迷上了职业足球的达拉斯“
牛仔队”,即使在该队最低潮的时期,我们也场场不拉,真可谓“Die  Hard
”球迷,另外职业篮球的洛杉矶“湖人队”也是我们的衷爱。 
 
    每逢球赛进入热季,我和先生俩人整天都念叨,早早吃好晚饭,把沙发摆好,端
坐电视机前恭候。用先生的话来讲是:认真地看球。看到喜欢的球队赢球便喜气洋洋
,反之则垂头丧气。有时赶上考试,被先生赶到实验室去准备功课,他在家独自欣赏
之后再兴冲冲地来转告战绩。其实我坐在实验室里根本也没读进什么书,一心牵挂着
那正进行中的比赛,把考试的事抛到了脑后。记得一次洛杉矶“湖人队”与波士顿“
撒尔特人”的职业篮球决赛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候,我竟不敢再看,爬到沙发后面,双
手捂耳,直到险情过后,真是洋相出尽。 

    儿子出生时正赶上职业篮球决赛,我不顾儿子大哭,扛在肩上一起看。“身教重
于言教”,儿子小小年纪也成了个体育迷。大概是出于“逆反心理”,儿子从来就在
各种球赛上和我们作对,只有是我们喜欢的球队,他一定反对。于是看球这一趣事变
成紧张万分的战事。儿子人小不知趣,常在我们喜欢的球队受挫时流露出大喜的神情
,高呼“Yes”;或者高兴地来回乱窜,气得当爹的恨不得能给他两巴掌。有时情
急,便大吼一声,把儿子赶回自己的房间。

    在纽约长岛居住的那段时间,我们又爱上了职业足球“巨人队”。当时是旧金山
“四十九人队”与之对阵,争夺NFC的冠军,此战是实际上最高水平的较量。在最
后一脚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我实在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压力,跑进厕所关上门,双手合
一祈祷起来,直到先生兴高采烈地拉开门说:路路,赢了!于是皆大欢喜,共庆胜利。
 
    还有一次先生的老板好意请我们去晚宴,盛情难却。但女主人那一桌丰盛的饭菜
也没有提起我们的食欲,因为两人心里都惦记当晚的一场球赛。虽说拜托朋友帮忙录
下来,但仍然象是缺了点什么似的坐立不安。当晚回家的路上,相约坚决不听比赛结
果,直到回家从头看起才真正过瘾。 
 
    先生看体育,是属于“内行看门道”的一类,对球队的分区,比赛规则,赛场战
术,颇有研究,样样精通。而我则是从小到大一直是田径场和球场上的活跃分子。遗
传基因使得儿子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光是职业球队,连大学各队也了如指掌,
看球时比我还内行。自己工作忙错过了许多球赛,还得去找儿子了解情况。儿子宣称
长大后要当球员,不行就当体育记者!最近的NCAA第一轮他又猜对了不少,没准
能混碗这饭吃吃。 
 
    上周日全家去看了都市联盟(Metro  Conference)冠军赛,着
实和全场观众一起兴奋了一阵,仿佛又回到自己的大学时代。这里的比赛比国内的热
闹好多,又是啦啦队,又是乐队,又是吉祥物烘托气氛,真是增色不少。女儿对此丝
毫不感兴趣,自己带了本书想读。当我嗓子发哑地走出赛厅时,女儿不解地问:妈妈
,你为什么和那些人一起大叫,吵得我没法看书?看来女儿是不会成为球迷的了。 
 
 
【西洋镜】 
 
              “克来登”学术会议 
 
                ·不 宁· 
 
  《围城》里的“克来登大学”已遐迩闻名,最近又有人发现了一所“克来登”研
究所。这个研究所每年要举办一系列堂而皇之的学术会议,仅九五年就有: 
 
   ◇  SQA  95(软件质量管理),Seville,西班牙 
   ◇  计算机语音学会议,Southampton,英国 
   ◇  ASE  95(高性能计算机在工程中的应用),Milan,意大利 
   ◇  OPTI  95(计算机辅助优化结构设计),Miami,美国 
   ◇  CMT  95(工程整合中的计算机方法及测试), 
                              Kualar  Lumpur,马来西亚 
  ……   
 
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有廿五个之多。 
 
  几位论文作者参加了九三年该所举办的“工程与建筑中的视觉与智能化设计
(VIDEA  93)”的年会,发现和其它学术会议略有不同——身为学术委员会
委员的作者用不着去评审别人的论文,自己的论文交上去后也未被反馈任何评审意见
,而且提交的三篇论文都原封不动地被接收了。会议开的也颇令人失望,自始至终没
有专家委员会的参与……,于是他们起了疑心。在九五年的年会之前,他们试探性地
交了三篇概要供会议评选。其中一篇题为《公共墙壁上脚印的实用纹饰作用》,全文如
下: 
 
                   概要 
 
  简介 
 
      当今的辐射技术已可在室内近乎完美地分布光线,主要的美中不足是缺乏 
    实用的墙壁纹饰方法。而公共墙壁的重要特征就是墙的下半部分有串串脚印。 
    本文提出了一套简单方法为该应用产生脚印,并运用不同的随机技术以确保其 
    结果的实用性。这项技术将在今后的视觉和建筑领域中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脚印函数 
 
      基本的脚印函数是一连串单一的,易实现的,参量化的函数的结合。脚印 
    分为脚掌和脚跟,它们各具独立的纹饰作用。所选的脚印尺寸参照女鞋三十五 
    至四十二号,男鞋三十九至四十六号。 
 
  随机化方法 
 
      论文阐述一种随机化方法以使墙的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呈现更多的脚印, 
    而人的生理构造又保证在一定高度阈值之上不会出现任何脚印。另外,随机函 
    数又可确保大部分脚印的非完整性,并在色彩和形状上具有变化。 
 
  结果 
 
      基础性的探索结果令人乐观。由于我们尚未实现新的方法,所以还没得到 
    具体结果。论文的成稿中有望加进直观的图像。 
 
  结论 
 
      本文讨论了实用墙壁纹饰中的脚印功能。所述细节足可使读者加以简易的 
    实现。 
 
    第二篇概要介绍“黑暗中粉刷内室的正确方法”,第三篇则是直接把会议的征稿
启事改动几个字用来充数,而第四篇更为荒唐,他们找来一本关于信息处理的字典,
随意摘了四十来个短语拼凑了一篇学术味儿颇浓的“概要”,特附一段英文原文在此
,恕本人能力所限,翻不成中文: 
 
           Distributed Multiprogramming System 
          for Pen Selectors with Error Probability 
                       
  Extended Abstract 
 
      Controllable connections for input/output supervisor channel  
    adapters with line frequency scanning are often used for unavailable 
    tim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disturbance voltage with  
    equivalent junction temperature as OP-trade-in for zone packed print. 
    ... Statistically spoken, manufacturing control and messages are  
    mixed so that the primary supervisor may be located in different  
    physical records. A collection of data is defined as the unit of  
    transfer between the program and format management. ... 
   
  令人惊奇的是这四篇概要全被会议接收了——“reviewed and provisionally accepted”!论文的收函特别强调:论文只有在注册费收齐后方可被印入论文集,每
位作者最多宣读一篇论文。这样一来,每篇论文都保证会有收入。出版商仍然会印刷
出考究的会议论文集出售,而全然不顾印的是什么。

  这不是天方夜谭,这家“克来登”研究所有名有姓,即位于英国南安普顿的外赛
克斯技术研究所(Wesex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这种“克来登”会议颇为实惠,举办者可以大发一笔,参加者有论著发表,这种
名利双收的事焉有不做之理?“克来登”会议绝非只此一家,因为我们平常能见到的
狗屁论文多如牛毛。我们这个时代似乎造就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科学和严谨,同
时也产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欺骗。 
 
~~~~~~~~~~~~~~~~~~~~~~~~~~~~~~~~~~~~~~ 
 
            《未名》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思乡的游子,总希望有自己的一片文化园地。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心血来潮, 
 《未名》杂志由此而诞生。 
 
   《未名》杂志为中文综合刊物,旨在联络乡情,交流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发 
 展。《未名》杂志现为双月刊,上半年逢单月出版,下半年逢双月出版。《未名》 
 印刷版将免费赠阅,电子版(不包括封面封底)将由网络发送,也可通过无记名文 
 件存取获得。   
 
   我们诚请各方人士不吝赐稿,内容不限,将特别欢迎文学艺术作品。我们感谢 
 订户的各种信息反馈。来稿来函请寄《未名》杂志编辑部,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 
 
 《未名》杂志电子版 
   GB文件存档于 
          CND.ORG(/pub/other-orgs/weiming)  和  IFCSS.ORG(/org/weiming) 
   HZ文件存档于       IFCSS.ORG (/act/magazine) 
 
 订阅(或停订)《未名》电子版 请寄   listserv@ulkyvm.louisville.edu 
     订阅 GB版:    sub weiming FIRST LASTname 
                                set weiming topics: gb         
     订阅 HZ版:    sub weiming FIRST LASTname 
                                set weiming topics: hz 
 
 订阅(或停订)《未名》印刷版者,请将通讯地址通知《未名》杂志编辑部。 
        
~~~~~~~~~~~~~~~~~~~~~~~~~~~~~~~~~~~~~~ 
 
      《未名》杂志编辑部:  胡效东  王 赤  曾唯斌 
      本期责任编辑:     曾唯斌 
 
 通讯地址:  7410  Maria Avenue, Louisville, Kentucky 40222, U. S. A. 
 电话/传真:  (502) 429-8309   (502) 499-5844   (502) 426-8937 
 电子邮址:  weiming@ulkyvm.louisville.edu  wbzeng01@ulkyvx.louisville.edu 
 
~~~~~~~~~~~~~~~~~~~~~~~~~~~~~~~~~~~~~~ 
             国际标准期刊号    ISSN  1080-4811 
   本刊使用中文软件 南极星(NJSTAR)3.0◎倪鸿波 处理编务 
~~~~~~~~~~~~~~~~~~~~~~~~~~~~~~~~~~~~~~ 
                                                                                
 
 
 

Copyright © Wei Ming Magazine 1995-1996.
Up dated January 1,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