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六 期 (WM9501)   ※ 
 
 
                ◇ 目 录 ◇ 
 
 
      【海外生活】 重 逢             学 薇          
      【天涯海角】 平常人去纽约          青  儿 
      【散文随笔】 哥廷根的野味          楚 子 
      【诗  草】 三 峡             晓  维 
      【醉  言】 墨菲定律            田  佳 
      【烛  光】 名人之性与贱人之性       鲁澄南 
      【诗  草】 今 昔 情           捷  生 
      【随  笔】 我们想做官           如  信 
      【艺菀花絮】 沃野山花 乡土瑰宝 
              ——成都年画简介       郭长林 
      【故人今事】 一封国内来信          春  来 
                      
 
             征稿征订启事 
 
~~~~~~~~~~~~~~~~~~~~~~~~~~~~~~~~~~~~~~ 
 《未名》九五年第一期(WM9501)      《未名》杂志社出版 
   一九九五年二月 总第六期        美国 肯塔基州 路易维尔市 
~~~~~~~~~~~~~~~~~~~~~~~~~~~~~~~~~~~~~~  
 
【海外生活】 
 
                                重 逢 
 
                    ·学 薇·             
 
    屈指一算,我先后在美国生活了近五个春秋。在这高速度,高效率的西方,生活中
的平坦和曲折,欢乐与困扰似乎交织得更为紧密。我和一位老朋友的重逢,可算其中一
例。 
 
    刚到美国时,住在东海岸的新泽西州,那里的华人和留学生很多,见面聚会的机会
频繁,留下很多愉快的记忆。后来短住辛辛那提,也常和当地华人来往,分担思乡之愁
。来到路易维尔,我和先生参加了一个英语学习班,又结交了不少朋友。 
 
    一天,英语班上来了一位四川同乡。见面寒喧,知道同是成都人,更觉亲切。说起
成都话,仿佛又回到了四川。这位老乡自我介绍姓邓,并说当初是从成都市产院到北京
的。听她这么一说,我真楞住了:熟悉的名字,似曾相识的面孔,是她?这么巧?仔细
再打量,没错,真是她!她虽已六旬开外,但仍然神采奕奕,年轻时的轮廓还隐约可见
。这可真是宇宙虽大,世界却小。我问她还认识我吗。她端详了一阵,才惊讶地说:“
是你吗?学薇?怎么会在这儿相会?”原来,四十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医院工作,以
后各奔东西。她这是刚到路易维尔来探望女儿。我们两家仅相距十五分钟的车程。这意
外的异国相逢实在难得,我们在欢笑中拉住手久久难放。喜悦感染了周围的人们,大家
都为我们高兴。 
     
    这以后,我们又多次相聚,度过不少愉快时光。一个周末,我们全家兴致勃勃外出
钓鱼,请邓一同前往。来到湖边,景色优美,大家到水边钓鱼,我和邓则躺在树荫下的
草地上观景谈天。夏日雨后万里晴空,树林葱翠欲滴,清风徐徐,竞艳的山花芳香扑面
。欢笑声不时从湖边钓鱼的人们中传来。孙女在湖岸上来回奔跑,给大家传递瓜果零食
和饮料。午餐则是川味的鸡丝凉面和爽口的西瓜。午后一片寂静,儿孙们又去勾引鱼儿
,我和邓靠在湖边垂柳下的长椅上乘凉。看着微波粼粼,感慨万般:流水一去难回还,
几十年人生,不少欢乐与艰辛,却唯有青春岁月宝贵。想当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都还
是黄花少女,豆蔻年华。四十多年的岁月悄悄流逝,再回头,已是白发双鬓,儿孙绕膝
了。时至黄昏,老少尽兴,遗憾的只是鱼儿不上钩,只有几条小鱼在水箱中逍遥自在。
归途上虽然暴雨倾盆,到家却雨过天晴,大家都道是老天助兴。回家以后,我又特地为
邓做了在洋女婿家吃不到的回锅肉、炖猪蹄等四川菜。 
 
    一个傍晚,邓和她女儿一同来我家。我们坐在草坪上叙旧谈天。夏日的黄昏,夕阳
染红了天边,清风阵阵。我们品尝家乡的茉莉花茶,追忆过去。邓在五十年代初离开成
都去了北京,读书任教四十年。我虽一直在成都,后来也离开了老家产院,风风雨雨几
十年,仍是治病救人。回首往事,仿佛又是年青。我们怀恋共同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更高兴这天涯海角的重逢。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邓母女起身告别。她们的车在便道上慢慢后退。突然,“嘭
”的一声巨响,火花四溅,我们家的灯火熄灭,一片黑暗。大家从片刻的惊诧中恢复过
来,才知道原来是天太黑,又没有路灯,车在黑暗中偏离了车道,撞上了路旁的一个电
缆箱。邓非常不安,我劝她不要担心,先行回家。邓到家后又来电话询问。媳妇已打电
话给电力公司,不一会工程车就开到门口。深夜里工程车彩灯闪烁,机器喧闹震耳。安
宁的住区顿时热闹起来。不大的工夫,楼房又恢复了光明,似乎一切都已正常。但修理
工人走时又说,还有部分工作需要专管地下线路的人来修。儿子在大学任教,经常早出
晚归,这时方才回家。听此情况,立即去检查家用电器,才发现家里的电器有一部份没
有工作。不知是电路未通还是电器被击坏,儿子一边再联系电力公司,一边通知房屋保
险公司。可房屋保险公司称:应由邓的女儿的汽车保险公司负责。我心想:真糟!怎能
给老朋友添麻烦。下午,电力公司来人进一步查明故障,修理好了电缆,一切电器又恢
复了工作。因为电缆箱乃公物,虽在我家地面,并不要我们负责,也不要谁付修理费。
于是一场虚惊就此过去。 
 
    每年五月,世界著名的肯塔基赛马在路易维尔举行,整个城市一派节日景象。邓的
女儿邀请我们一同去看赛马。身临赛马现场,大家十分高兴。我们入场时,一些观众已
经开始选买马票。据说,从马的眼睛和表情,可以看出马的精神,精神好者最可能取胜
。观赛马可在包房、包厢、有顶或露天的观马台。好的包房,常被要人名流锁定。我们
的包厢座位适中,是邓的女儿工作的公司买的,赛马跑道就在眼底。正面望去是颁奖台
,两侧是高大的信息  牌,计算机不断地提供当天每场赛马的情况。赛马场内,人们购
买马票,食品,议论马情,来来往往气氛热烈。赛马前,那些马在骝马人的带领下从跑
道上走过,显得很是漂亮。吹号鸣枪,赛马开始,群马蜂拥而出。真可谓养马千日,赛
马一时。随着马的奔腾、冲刺,人们情绪高涨,马场内喧啸四起,一片沸腾。我们也选
了马小赌一番,虽然输赢不大,倒也体验了一番看马的乐趣。 
                                                     
    看完赛马,邓的女儿送我们回家。当车徐徐开出停车小巷后,只听到一声轻微的撞
击声,当即象有人将我们猛向前推去,胸前的安全带狠狠地勒住我的前胸,锁骨一阵疼
痛。向外望去,原来我们的侧面被一辆车撞上了。对方的车门已凹陷变形,我们的新车
头也开了  花。所幸的是两辆车上的人似乎都还无佯。片刻之间,警察就在眼前。最后
判定对方超速有责任,要由保险公司去处理。这时,我内心实在不安。邓母女好心请我
们看赛马,谁知发生如此令人遗憾的事。这又要花费精力与时间,而且一时车也不能再
用了。邓的女儿不能再送我们回家。我只好去旁边一家老美的门前,连说带比,借用了
电话叫儿子来接。回家后,胸骨还隐隐作痛好几天。 
      
    转眼,邓就要返回北京。为她饯行,我特地请她来家吃饭。常人说,有缘千里来相
会,我们却是万里喜相逢。朋友将去,远离家乡的我,倍觉感慨,但愿健康常在,来日
再相会。 
 
 
【天涯海角】  
 
                           平  常  人  去  纽  约     
                                         
                                 ·青  儿·                            
 
    有人说,跟不同的人去看纽约,你或者看到一个贵妇,或者看到一个乞丐。一般而
言,对纽约的好恶,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对生活的情趣所求,当然更取决于你钱
包的深  浅。从表面看,纽约总的给人脏、乱、挤的印象;但在很多外表陈旧的建筑里
,却有不少世界一流的生活娱乐环境。全城上下的大街小巷中,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美
术馆、歌舞剧院、音乐厅,格调不同的画廊、时装店、旧书店、古董行,以及各种风味
的餐馆、酒吧、咖啡  馆。尽管有“纽约是富人的天堂”之说,公平地讲,在纽约这些
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娱乐生活中,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让平常人享受到很多乐趣。 
 
                              一  百老汇看戏 
 
    俗话说,如果百老汇不能抓住你的心,那么纽约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你留恋了。
要知道纽约,看看纽约人的风貌,体会体会他们自诩为“New  Yorker”时的
自豪,就不能不去百老汇看看戏。 
 
    通常提到的百老汇,指的是曼哈顿中城在百老汇大街和九大道之间,从四十二街到
五十二街的一个地区。纽约有很多歌舞剧院,大部份都聚集在这里。百老汇在很久以前
就有过自己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剧院大多数很老,经过无数次的改造,虽然都
有现代化的空调与照明,却还保持了老古董式的内外观。老剧院古色古香,但并不是都
很舒适。有些剧院的容量很小,座位之间很挤;中场时,女休息室门前总有长队,有时
甚至宛延到剧场中。 
 
    百老汇的戏很多,大型的合起来也总有二十几个。通常上演的是比较大的歌舞剧,
虽然规模和气势不如林肯中心或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那样庞大,星光耀眼,但也是名角
相竞,耗资巨大,舞台布置更是花样百出,有不少“高科技”的觑头。新戏初演的时候
,各界名流纷至沓来,成为新闻的焦点。百老汇的戏一旦开场,通常会演上好几年。更
有胜者,可演上几千个场次,常年不衰,成为经典。例如,歌舞剧“A  Chorus
Line”,从上演到停演一共演了六千一百三十七场!我们去看过的“Cats”、
“Grand  Hotel”等,也都是这样的剧。不过,对不同戏的感觉,还是因人
而异。 
 
    百老汇的戏票,依剧院和座位的好坏,一般在三十至七十美元不等。偶尔有的票卖
到一百美元。通常买票是打电话提前订购,用信用卡或寄支票去。售票公司把票寄给你
,或进场前在剧院窗口取票,告诉售票员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这种预售票的机构要收
服务费,每张票四美元。除了一些热门戏或新戏,在剧院门口的窗口也能买到当天的票
,但座位就不一定好。有一次在一个老剧院门口临时买票,进去坐在最高层的最后一排
,房顶的横粱似乎就在眼前。虽然可以容易地看到演出,我先生开玩笑说,有晕高症的
人最好还是预订好一点的票——那些座位的下降幅度确实是太大了,你觉得自己就坐在
峭壁的边缘! 
 
    便宜的票有几种:一是学生票,很多大学提供学生优待卷,买票便宜一半或三分之
一。二是团体票,可以便宜五到十元。比较受欢迎的戏,我们有时就约朋友一块去。二
十五人以上,通常就能享受团体票价。三是老人和儿童票,就更便宜些。还有就是在一
些特别地点,有售票点零售当天剩余的廉价票,通常是半价左右。纽约的年青人通常买
这种票,即兴看场戏,也是一种好消遣。旅游的人买这种票也很方便。一般的游客不会
介意某个特别的戏,又可以适时安排,且价钱确实便宜。每天上午十点左右能买到下午
二、三点的午场戏票,下午三点以后就能买到晚上八点的票。位于七大道和四十六街交
叉的达菲广场就有一个小棚子式的售票点。世界贸易中心和时报广场也有类似的地方。
这种售票点不接受预订,而且只收现钱或旅行支票。不管天晴下雨,到了下午五点以后
,总有些人在排队。 
 
    在百老汇看午场的人衣着都很随便。看晚场的人要整齐一点。但大多也一般,不象
看芭蕾或听歌剧的人们穿得那么正经讲究。总之,去百老汇看戏,你尽可随心所欲地穿
戴。当  然,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在这儿还适用:“礼多人不怪”——穿漂亮时髦一点
没有什么不  好的,但不要那么“严肃”。 
 
    百老汇的剧院不象一般的电影院不分座位,都是按号入座。我注意到老美都很规矩
,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派,前面有很多座位空着,也不会移动。只有一次例外,我们去看
“Gipsy”,前面有几个位子空着。来了一位穿着随便的年轻黑女人,她问旁边的
人这几个位子是否有人。得知无人时,就坐下了。一阵张望以后,发现前面还有空位,
于是又挪到前边去了。周围的人都不注意此事,倒让我想起以前在国内看电影的类似情
形,常有人在黑暗中穿插迂回。老美大都自觉,在不伤害自己利益时,不太关心或注意
别人作什么。不过,最好不要迟到。在很多剧院,如果开演以后到,你就只有等到中场
休息时才能入场了。 
 
    百老汇的剧院周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餐馆、酒吧、咖啡店。看完午场之後、或看
晚场之前,可以随便选一家,喝点酒,美餐一顿。也可以在看完晚场后去喝点咖啡,吃
些点心,或去酒吧谈天。餐馆以法国、意大利风味的居多,其它各国的也不少。价格差
异也很大。你可以六、七美元来些点心和咖啡,或者花十几美元吃顿饭,也可以轻而易
举的用去五十到一百美元。象我们去过的一家叫“123CAFE”的法国餐馆,食物
上乘,但价格却是公平便宜,招待也很热情周到,象老邻居一样,大约每人十五美元左
右。我们称赞他们的甜点很有特色,临走时招待又特意送上一份配方。达菲广场对面的
“Roxy”也小有名气,离各家剧院很近,价格也便宜。对临时买票的人也很方便,
因为坐在餐厅里,透过临街的窗户,就能看到售票亭。 
 
    在纽约停车大多要花钱。在街头,白天很难找到空位,晚上又不放心。百老汇剧院
附近有不少室内停车场。如果开好一点的车,还是停在车场好,即方便,又安全。一般
在十二美元左右,可以停过午夜。特别是在冬天,纽约街头寒风凛冽,停车太远是很不
好受的。不  过,有些餐馆提供免费停车。稍去早一点,就有空位。这样停车费就成了
美餐,也免了匆  忙,可以在餐馆里舒适地打发等待的时间。可停时间最长的是一家意
大利餐馆“La  Veranda”,从下午五点到半夜一点,八个小时。洛克菲勒中
心里的“American  Festival  Cafe”,在下午五点后,可以停
七个小时。其它的还有“Haleyon”,“Bella”,“RAGA”等。在你
出发以前,总是可以打电话问问的。 
 
    和百老汇剧院有关,还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外百老汇”(Off—
Broadway)和“外外百老汇”(Off-Off-Broadway)的戏。
在纽约每天的报纸上,除了登载百老汇剧院的戏目以外,你还会看到“外百老汇”和
“外外百老汇”的戏目。在和百老汇相邻的街区里,有不少小型的剧院,被称为“外百
老汇”剧院。和百老汇的戏相比,“外百老汇”的戏小型多样,有各种小喜剧和较前卫
的现代剧等。舞台布置也简单一些,给新人展露头角提供了场地,票价也相对便宜。被
称为“外外百老汇”的戏,也是相对“外百老汇”而言,地理位置已和百老汇没多大关
系。上演的剧目更具有实验性,参加演出的演员大多都是些心高胆大的新人,环境与气
氛也彼此大相庭径。比如说,试想你坐在一个只有十几个坐位的剧场里,看着演员在与
你一、二尺之隔的距离里,死去活来的充分表演。 
 
(待  续) 
 
                                                                              
【散文随笔】 
 
                         哥  廷  根  的  野  味 
   
                               ·楚  子·  
 
    说起野味,不外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中长的、树上结的、河里漂
的。初到上海某研究所,环视一周,居然也有鸟语花香,亭台楼阁,河塘月色,这在工
业污染严重的大上海实为罕见。漫步河塘,虽无窈窕淑女,诸君却垂涎于塘中之物。那
塘中游弋的青鱼、鲤鱼、扁鱼,曾是诸位周末之美味佳肴。如今斗转星移,来到了德国
哥廷根。此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曾几何时是德国众高僧云集之处。尽管此地风水不
错,历史渊源,且还有先辈英灵之气,我却觉得来不逢时。并不是没有野味,此地到处
可见野鸭子、野鸽子,有时还有几只四处闲逛的野天鹅。而是它们都早已归为动物保护
协会管辖。法制国家,事事严  明,至今未曾听说过有何方人士以身试法。至于塘中的
鱼儿,据说垂钓者必须先报名培训,修满些学分,通过考试,方能持有许可证。诸君先
辈都已领教过德文生涩之味,几门鱼课下来,再加之考试,想必也已是满身腥味。更何
况我是半路出家,故望而却步。 
 
    沧海桑田。传说中有一位研究植物者开了哥廷根野味之先河。此君气豪胆赤,交游
甚广。一日邀几位同乡漫步于后山之上。正当诸君忆往昔峥嵘岁月,忽见前方绿油油一
片爬了满坡。此君以职业之僻好,俯身过去,以手抚之、鼻嗅之、圆目窥之,忽大叫一
声此乃韭菜也。同行诸位亦惊亦喜,半信半疑。此君则以本行之兴致,述其缘委:此物
并非国中之韭  菜,却是其同科,简而言之,几百年前乃是一家。观其叶宽身长,一目
了然,不同于国人常食之韭菜。然闻其味,一派韭菜之芳香。次后,此野菜成为国人初
春餐中之美味,作饺子、包子、馅饼、炒旦、炒牛肉丝等等五花八门,流于京沪川粤鲁
湘徽闽八大菜系之中。 
 
    凡初来哥廷根者总忙于寻觅居室,熟悉地理环境,唯有叶君活得超然。叶乃江苏人
氏,出于书香门第,不谙世事。常言道,人各有其福。叶君为其师相中,纳为婿,前途
无量。初次出远门走西口,颇为思乡。叶君丈人有一同僚,同僚有一小女,小女有一男
朋友,男朋友之师曾多年前访问过哥廷根,因而知其韭菜典故。一日我游于哥德学院附
近,巧遇叶君。初次见面,叶君痛哭流涕,诉其衷肠。此期哥德学院唯叶君为华人,多
日不见同胞,勿能人  语,加之水土饮食不服,故而满身愁苦。然问其食欲所为,答曰
:那野韭菜可在何处?一语惊人。叶君于国中终日忙于政事,日理万机。丈人多有嘱咐
,然国事家事却无甚记忆,唯有野韭菜之事勿以为忘。 
 
  几日之后再见叶君,其乃红光满面,精神唤发,皆因食野味之故也。 
      
 
【诗  草】 
 
                                 三    峡 
 
                                ·晓  维· 
 
        纷扬数年,于今终知三峡将作古。据云峡中之水可造福中华大地。强国富民乃
大业,然如此大自然所赐实难舍弃。何者为重,以敝人之愚确无从作择,惟以当年有幸
游三峡时所作诗三首颂之于思。 
 
 
              一                    二                    三 
 
        平地何处风浪起,      西陵风光天下惊,      悠悠长江万年流, 
        三峡巍巍杀气涌。      千里登轮到此行。      遥遥石宝一塔楼⑷。 
        张飞鼓擂荆门前,      奇峰异石瀑布细,      巧夺天工据山势, 
        刘备椅坐军帐中⑴。    秀舍灵畜渔舟轻。      广招化缘各方陀。 
        铁骑怒吼压平川,      唯有龙王伤心泪,      排辈论资人安分, 
        雾光飞腾罩险峰。      不见僧徒弄灯影⑵。    傍水依山食不愁。 
        莫道峭壁借天威,      遥望众人惊呼处,      船中游客叹古今, 
        坚藤利树战大风。      一条白龙在山顶⑶。    寺内僧人尚熬粥?! 
 
 
注:  ⑴  峡中江北一石壁,远望如一帅像,故喻之。 
      ⑵  峡内逢雨倾盆,唐僧师徒之景未见。 
      ⑶  峡中江北山顶,一古树躯干弯曲宛延如蛇欲扑状,形态逼真。 
      ⑷  石宝寨为峡中一景。传云寨后山上一洞按僧出米,不多不少。有僧贪心将洞
          掘大,不想从此粒米不出。                                                        
 
【醉  言】 
 
                              墨  菲  定  律 
 
                                ·田  佳· 
 
                      凡事若可能出毛病,就将会出毛病。 
 
                                    ——墨菲,一九四九年   
 
 
    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咱哪个没碰到过“万一”的? 
 
    刚到美国不久,遇上一对热心肠老美。听说我连露营也不懂,非得拉上我去见识见
识。兴奋了几个星期,才盼到那个周末。九月的大晴天,不冷不热。一行人上了山,搭
好帐篷,在湖边玩到天擦黑,点起篝火,烤香肠,玉米。谁知山风一起,小雨飘然而至
。拆散了我们的美宴不算,竟然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住之意。借风灯的微光一看,大
叫不妙,雨水顺着山脊已把我们的帐篷团团围住。这营当真野不成了。趁兴而去,败兴
而归,东西也没拣就仓惶撤退。 
 
    人家年年都上山野去,据说这还是头一遭让雨冲了回来。路上老美自嘲:此乃墨菲
定律应验。 
 
    我孤陋寡闻,英语又柴,没听说过什么“莫非”定律,不好意思问是啥玩艺儿。要
问出个咱是扫帚星不吉利之类的岂不尴尬?跟着老美嘿嘿笑几声,让这“莫非”哽在心
上。 
 
    那阵子兴学开车。我在考场上让警察训了两回,好歹才拿到驾驶执照。弄了辆雪佛
莱,虽然少不了这修那补,七鼓捣八折腾,倒也没罢过工,总是召之即来,来之能动。 
 
    一位年长的学者来讲学,我一口答应周末送他去附近小城看望他刚到那儿念书的女
儿。那天一早,准备停当,我先去加点油。转出加油站,挂上二档,踩离合器的脚一松
,只听得轻轻啪的一声,离合器再也不听使唤,车子楞往前冲,吓得我出一身冷汗。好
在一早路上车少,硬掐着车脖子靠到路边停下。毛病倒是很快找到,离合器缆索上一个
卡环断了。我心里直发毛:上回为找这小东西,跑了多少地方,才在十几里外一个小零
件店找到。当初该多买几个,这不,又断了,偏偏这时抛锚,人家还等着去看女儿呢。 
 
    准是看着我脸色煞白,急得团团转,加油站的小伙计来凑热闹,说换上新的缆索,
要价两百五十大洋。那简直是趁火打劫。我还是把一个有车阶级的从床上揪起来,去那
十几里地外一口气买了一打卡环。记着去露营的那场雨,我心里嘀咕:莫非又是墨菲定
律显灵? 
 
    闹半天,还不知何为墨菲定律呢。正好过些天我的导师要带我们几个去滑雪,师母
是教语言的,问她准知道。 
 
    果然,上了车,师母娓娓道来。墨菲定律曰:凡事若可能出毛病,就将会出毛病。
墨菲定律的第一大推论是:毛病将在最糟糕的时刻出现。 
 
    哈,这么简单明了!天会下雨,而且会在最不需要的时候下。车会坏,而且会坏得
替你雪上加霜。 
 
    我的破车没资格上山,开的是导师的德国老狐狸杰塔。那天天气没说的,大太阳,
风不刺骨。顺顺利利到滑雪场,换上全副武装,内行的一溜烟就不见了。我是头一回,
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很快就尝够了松软的雪下面那层冰的厉害。结结实实地摔了几个屁
股礅,我竟然也摇摇晃晃地滑了起来。玩得痛快,不知不觉日已西斜,肚子咕咕叫。卸
下盔甲,给风一  吹,那滋味才叫又冷又饿,外加遍体“内伤”,都说赶紧回家,喝杯
热巧克力暖和暖和。 
 
    谁知车刚开出滑雪场,还没上高速公路,方向盘把不住,一劲儿往一边偏。下车一
看,前轮胎瘪了一个。偏偏不巧,上午出门时东西多,备用胎给请了出去,撂家里了。 
我心里暗暗叫苦:都怪自己多事,不该问什么墨菲定律。呆会师母眼一瞪说,“都是你
”,闹不好我还得跟着多蹲几年。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墨菲定律也是如此简洁深刻,让你无可奈何。 
 
    莫非真有墨菲这么伟大的人?发明了这个定律不说,那些变幻无穷的推论才让人眼
花缭乱。于是乎,来了个忠告:别超速,不然总有一天给警察逮住。比赛场上有了令人
扼腕的感叹:就那一丁点儿,金牌给丢了。还可以用来赚钱:保险经纪人来推销,开口
就讲你要是现在死了,你的妻儿将…… 
 
    我象发现新大陆似的回办公室一说,那厢递过来一本中文小书,封面赫然是《墨菲
成功定律》。这玩艺儿原来早和国粹结合,家喻户晓?我竟然如此无知,惭愧得无地自
容,赶紧恭恭敬敬接过来拜读。 
 
    把“定律”发扬光大为“成功定律”也许只是革命需要,卖钱的。仔细一看,号称
继承和发展墨菲的众多定律中,也不乏深得其精髓的: 
 
    领带和菜汤关系律——干净的领带最爱吸当天的菜汤。 
 
    剪指甲的错误——每当你剪了指甲,一个小时后你就发现要用到它们。 
 
    隐私曝光定律——当你和某个你不希望别人看见你们在一起的人在一起时,你愈可
能遇见认识的人。 
 
    往下看,墨菲越走越远: 
 
    赴约定律——如果你早到,它就会取消。如果你及时赶到,你就得等。如果你迟到
,那你就太迟了。 
 
    互相想定律——别担心其他人怎么想你,他们正担心你怎么想他们呢。 
 
    剽窃与研究关系律——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是研究。 
 
    我看花了眼。敢情墨菲定律一问世,墨菲便改行当制造格言的先哲?还是有人欺世
盗名,把帐都算到他头上?再看下一条,我恍然大悟! 
 
    莫名其妙使用法——如果你不能让他们信服,就让他们莫名其妙。 
 
    看来我得给墨菲画个后半生。话说当年航空工程师墨菲上尉发明墨菲定律,名声大
噪,美国空军飞行员则因之人心惶惶,惟恐掉下来的那一架正是自己的飞机,于是墨菲
被劝退  伍。一旦离开日夜为伴的飞机,墨菲不知所措。此刻,忠告铺天盖地而来,要
替墨菲定律注册专利的,要订合同出版醒世警言的,每天门庭若市。一天,邻居们突然
发现街上异乎寻常的安静。原来墨菲不堪骚扰,离家出走,行踪不明,只留了贴在门上
的条子: 
 
    忠告定律——如果你能区别好的忠告和坏的忠告,那么你就不需要任何忠告了。 
 
    唉,墨菲在天之灵或在地之魂今日有知,又会有何感想? 
     
 
【烛  光】 
 
                             名人之性与贱人之性 
 
                                 ·鲁澄南· 
 
    这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往往是引起文坛争鸣的“导火线”,也往往成了裁决一部作
品能否面世的“火力点”。有一种看法认为性描写对青少年读者有“教唆”作用,作家
们最好是不写性或少写性,免得因你笔下的性描写使未成熟的青少年读者误入歧途。但
问题往往不象一道禁令来得那么简单,也不象人们预测的那么如意。首先碰到的将是即
使作家们一字不沾“性”,青少年的性犯罪也可能不见得少,青春期性教育的长期缺席
,使“性”在神秘面纱之后上演无知和污秽;其次,作为“人学”的一种迟到的觉醒,
人类在寻找对自身的审视深度时是无法对“性”视而不见的,不管是用审美的态度或是
用审丑的态度去见性写性,都说明在二十世纪末期,“性”的不可回避。 
 
    纯文学在经历了轰动效应之后沉入了一段不短的静寂期和失落期。令人感到意味深
长的是,重新在九十年代给纯文学带来新的轰动效应的是性描写最开放的两部长篇小说
《废都》和《白鹿原》。 
 
    新时期以降,文坛上有过几次由作品中的性描写带来的争论,第一次是在伤痕文学
时期,对《在小河那边》和《爱情的位置》等作品中写爱情,即潜在的性爱的争论,第
二次是对张贤亮的《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含蓄地写性行为的争论,第三
次是对王安忆的“三恋”和张贤亮的《习惯死亡》中正面写性行为的争论,第四次便是
在有人提出“文学进入后新时期阶段”之后,对《废都》和《白鹿原》正面而暴露地写
性行为的争论,四次争论的逻辑发展过程犹如从零点展开的扇面,角度不断扩大,观念
不断开发,这本身起码表明国人对性再也不忌讳莫深了,而更深一层的意义便是中国人
对“人性”的认识不再停留在阶级论的地牢,已经把“人性”看成“人类之性”而与世
界的人道主义潮流接轨。人们抱怨当今的文学无法及时反映变革的经济建设大潮,但人
们也应该看到作家们对“性与人性”、“人性与人类”、“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都是随着观念的变革和思想的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加深的,是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因
此,指责当今的文学与时代脱节的言谈带来片面性。 
 
    回到我的题旨上来。我想探讨的是作为西京都四大名人之一的庄之蝶和被视为“灾
星”的田小娥,他们所扮演的性角色对于作品的意义和对于生活的价值。 
 
    “名人与性”的命题可能要比“贱人与性”的命题更有诱惑力,因此,对前命题,
读者的期望值更高。可以说“名人与性”的命题的诱惑力来自它的神秘感。“贱人与性
”就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命题,“名人”是一重神秘,“名人的性生活”是再一重神
秘。对《废都》而言,这双重神秘便使这一命题同时构成庄之蝶这一人物的行为关系—
—写不下一个字来的名作家与拈花惹草的性放纵者。这使“名人与性”的命题在《废都
》里完全是一种负面的阐释。 
 
    庄之蝶为什么在贾平凹的笔下必然是一个性放纵者?一个名人仅扮演一个性角色,
甚至可以把他省略为一个男性符号,这都是为什么?庄之蝶是废都里的一个名人,是世
纪末的一个名人,这时空的定位,给我们的透视规定了必要的视角,即使它不是唯一的
视角。我们目睹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有相当大的渗透力,
它所努力构筑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虽面对东方文化的挑战,但至少目前中心地位还是稳固
的,而由当代西方文化散发出来的世纪末情调对人类的影响渗透已凝聚成人们心理上的
“世纪末情结”,名人庄之蝶便是一个被“世纪末情结”拧弯扭曲的人物,他在性生活
上的“及时行乐”,在其它生活上的百无聊赖,都可以归溯到他的“世纪末情结”。但
他毕竟是一个生活在曾有千年灿烂文化的废都里的名人,他的“世纪末情结”又与“废
都意识”纠合成一种“庄之蝶式”的性行为方式,这种方式又在制造着“废都”里“世
纪末”的“名人效应”。一个个女人愿为其“名”而献身,觊觎着名人妻子的身份,庄
之蝶因此如鱼得水,在“名人”的光环里与唐婉儿作爱,与柳月作爱,与阿灿作爱……
几乎“废都”里的女人不是曾和他作爱,就是想和他作爱,他成了悬于“废都”上空的
一具得意的男人性器,令缺少滋润的女儿国倾慕。这个“废都”里的一切都那么灰冷,
黯淡,而只有无所事事却依然“名人”的庄之蝶靠“性”而光彩夺目。这不能不是一个
令人思索的问题。 
 
    尽管庄之蝶最终因唐婉儿的失去而心境凋敝但他毕竟一直处在人们的颂慕之中,归
根结底,他还是一个“名人”,他有神秘感。而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田小蛾是一个“
贱人”,虽也有一长段“性史”,但却无人喝彩。 
 
    田小蛾从郭举人养她来只为“泡枣”还童养性,到与黑娃私奔,到被弃之村外破窑
,被看作村里流行死症的“灾星”,到与鹿子霖通奸,到与孝文交媾,最终是赤身裸体
地被杀于破窑,整部“贱人”的历史都离不开“性”。田小蛾大胆热烈地寻找性满足,
其实是对郭举人之类对她的冷漠禁锢的反抗,她之所以放纵情欲,变成几个男性发泄的
对象,完全是因为背叛郭举人而成为“贱人”招致的。如果说,与黑娃私奔还是一种女
性自我解放的壮举,而后与其他男子的关系便只是为了满足渐渐颓废的性欲,但这也是
封建压迫的结果。一个“贱人”为满足本能需要,不但未能捞到名分,还必须屈就于破
窑和暴力,况且“贱人”的身份是社会的不公平赠予,她原本也不是放浪女子,如此一
个女人是很值得同情的。 
 
    对庄之蝶和田小蛾的性描写在作品中是占有较大的篇幅,两位作家在这方面都大胆
跨越了自己原有在男女两性描写上所设立的界碑。贾平凹认为:“既然《废都》是我要
表现世纪末的中国人的一种真实的生活和情绪,涉及到女性,必然有我的人生观的投影
。……我也不想把人物附于一定阶级旨归的政治思想”,“我看到的是她们的鲜活的生
命和她们的生存方式的本身”。因此,她们在庄之蝶面前可以不加掩饰地裸露自己的灵
魂和肉体,庄之蝶也借她们而裸露了自己。陈忠实在完成《白鹿原》之后也回答了读书
界:“我决定在这部长篇中把性撕开来写”,“作家自己必须摆脱对性的神秘感羞怯感
和那种因不健全心理所产生的偷窥眼光,用一种理性的健全心理来解析和叙述作品人物
的性形态性文化心理和性心理结构”。这种“撕开来写”的勇气在陈忠实的确是第一次
,作家显然是靠自己的理性把握而跨出了这难以跨出的一步。 
 
    这两位作家在做出如此选择后,作品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在性描写中确立的关系
不一样,《废都》是确立在“名人与性”的关系中来描写的,《白鹿原》是确立在“贱
人与性”的关系中来描写的,但他们笔下庄之蝶与田小蛾的性行为又都是根源于一种压
抑的心理,他们所寻求的这种释放压抑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庄之蝶的压抑一方面来自
“名人”也无法事事畅通而产生的困扰,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来自牛月清过于拘谨而死板
的性反应;田小蛾的压抑主要来自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顽固偏见和遭遇到的性冷漠。庄之
蝶虽是“名人”,田小蛾虽是“贱人”,但两者所寻求的性释放行为都同样带上时代特
征,在庄之蝶身上,我们起码看到世纪末人性在外力扭曲下如何变形和人矫正这种变形
的无能为力;在田小蛾身上我们可以回溯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强暴及思考其在今天社会的
回响。把这两个人物的“性史”连起来,我们又可以描绘出两个时代里,中国的男人和
女人在寻求自身的人性解放时所显示出来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所谓今天的“名人”与
昨天的“贱人”在人性解放上都奇妙地表现出相同点。 
 
    为什么两位作家在性描写的突破上有相同的选择?作为人的本能欲望之一大方面的
性,它是人性完善的一部分,也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一个通道,作为本能,它需要人的理
性调节,但任何心理压抑和功能障碍都对这种本能有窒息作用。若调节失灵或窒息产生
,都是对人性完善和人的自我实现的阻滞。因此,在拓深对人性的审视的进程中,作家
无法回避“性”这一千古命题。贾平凹的《废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在时代、社会
、人生的交点上理性地把握了人性之性,又使它成为透视时代、社会、人生命运的焦点
,《废都》中“名人”之性和《白鹿原》中“贱人”之性,只是不同的时代、社会、人
生的镜子罢了。 
 
 
【诗  草】 
 
                                今  昔  情   
                                
                                ·捷  生· 
 
 
                                念  奴  娇 
 
    少年狂诞,未阅世,帝王将相休论。埋头书中,名利事,一时不闻不问。国家安危
,黎民祸福,暗系己一身。文才武略,老子天下一人。 
 
    弱冠山河易色,天上落人间,惶惶未定。形势逼迫,烟花四月,乘风破浪江城。从
此颠簸,酸甜备尝尽。年老体弱,重洋远渡,梦醒异域月明。 
   
 
                                水  龙  吟 
 
    垂柳轻盈摇风,鸟语甜脆适人意。花红阶前,树荫屋后,茵茵草地。朝辉夕照,十
字路口,校车来去。想祖辈坎坷,孙代通衢,扶摇上,九万里。 
 
    难忘久系缧绁,二十年,见人头低。理论空谈,斗争人为,冤狱遍地。文革兴灭,
神话揭穿,封建残余。叹壮志难酬,花逐流水,鹤发如丝。 
 
 
                                水  龙  吟                                                    
    常忆阆菀三月,趁天晴檐鹊歌唱。郊原绿透,油菜铺金,蝶乱蜂忙。神殿清冷,烛
灭烟消,蛛网斜张。公园桃千树,阿娜陈姿,人面红,暗飘香。         
 
    独坐池上草亭,掩书卷意马脱缰。斯人知否,宋水河畔,芳草夕阳。结伴浣衣,笑
语碎风,曾遗惆怅。谢天从人愿,今接连理,地久天长。  
 
 
【随笔】 
 
                 我  们  想  做  官 
 
                  ·如  信· 
 
    “学而优则仕”是祖训。我们一学到顶,我们也很优,为什么我们在美国没有当官
?看国内当年同窗,三十岁一辈,谁不是科长厂长?四十岁一辈,谁不弄个处长经理的
当当?名片往外一摔,头衔顶天立地,好不威风!相比之下,心里难免暗暗不平。去年
,笔者应邀到教委举办的一个讲习班授课。经办人一封电传过来,要求讲讲美国工业界
的科研组织和行政管理。讲课时,有人提问,在美国公司的中国学生,一般都干到什么
级别?当时说个笑话“统统的二十四级的干活”就打发过去了。回来以后想,美国到底
有没有“官”,怎样才叫“做官”,确实是门学问。一旦从理论实践上弄通了,不但可
能“官”运亨通,弄不好还可以开辟一个“比较官学”新领域。 
 
  首先,美国“官”和中国“官”的定义分类就非常不同。所谓做官,本来指的是在
官衙里做事。中国官衙多,官吏自然就多。古有“官粮”,今有“官倒”,再加上官官
相护,官权钱一体,谁不想当官!一旦私营了,还是要过官瘾。就象当年闯王:得了江
山,先是为自己封官。回国时巧遇旧友,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八个官衔。据说第一个官
衔是自封的,第二个官衔是丈人给的,第三个是朋友许的,第四个是拿钱捐的......。
他老婆笑他,这下可过足了几辈人梦寐以求的官瘾,只缺一个——第九个是铜像。美国
人人能说会道,为什么这块土地反而没有滋生几多官僚?美国地多人少,没有那么多人
来被领导,是其一。美国人人都想当自己的BOSS,群众自己领导自己,是其二。美
国规章健全,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律师,不需要那么多官来领导,是其三。最近,
美各公司纷纷大搞整编,其运动重点是中层干部(Middle manager)。
大批中层干部或被打倒(Layoff)或下放基层,和工人群众搞“三同”。一个在
一大石油公司任职的朋友说,美国人现在搞的“Team work”这一套,我们早
在文化革命中就领教过了。在美国还是不当官的好。 
 
  在美国也可在官衙里一本正经的当官。但是美国人把这样的官叫做政客
(Politician),反而把为政客站岗的叫警官。在美国衙门里当官挣钱并不
多,一个州长也不过六七万到十几万。克林顿当年当州长时工资远不如他当律师的夫人
高。在美国的中国人,大有能人,但特逆反——曾经沧海难为水,谁去扯那个蛋。华人
组织在中文报刊大肆呼吁华人参政,但响应者寡。前几年,吴仙标一举从物理教授到副
州长,据说是当时在美国当上最大民选官的华人。吴副州长后来又竞选参议员,终于名
落孙山,回去教书。有一庸人问,如果吴教授在当州副前没有拿到Tenure,他会
有一个什么下场。和民选官比,任命官的回旋余地就大得多。赵小兰从交通部副部长位
置上退下来,还可以到群众团体“联合之路”当个头头。中国人可能比较合适当这样的
官,没有多少“壮士兮一去不复返”的后顾之忧。 
 
  多数中国人恐怕属于专业人员(Professional),走的是技术阶梯
(Technical ladder),照样可以往上爬。美国公司倒很照顾中国人
的情绪,给个名义,让这帮人也好回去向父老兄弟交代。去各大公司转转,哪里都能见
到几位看上去小时候营养不良的中国高工高研。但美各公司职称叫法往往不符合中国国
情,需要改革。比  如,有的公司从工程师开始,接下去是研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责任工程师,高级责任工程师,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研究员。中将级的助研听上去和博士后差不多。有朝一日,等
我升到那一级时,一定要想法跳一级,或宁愿降级使用。责任工程师
(Principal  Engineer),也不好听,有位同仁干脆把Senior
Principal Engineer的英文衔头翻成中文“高级主任工程师”印在
名片上。一字之差,体现出又官又专,高!再比如,银行专业毕业的,从办事员做起,
起码要爬十四级才能爬到总经理。中间要经过系统见习员,助理贷款员,领班,系统调
度,系统顾问,部门经理,贷款员,分行经理,高级系统顾问,贷款经理等等。一个在
美大银行混到副总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奋斗史”时,清描淡写地说“没有什么了不
起的,只要身体好,总能爬上去的。再说,爬上来也不舒服......。”他的经验之谈是
:想做官,先练功。听起来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个观点。所以想穿了,
也就那么回事。在美国公司混的,PhD毕业的拿个高工衔头,大小也是个技术官。如
果每天练竞走,几十年后弄个VP,也未必不能。在学校混的,开始时,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名声不好,国人有时会误解成助教。
但一旦拿到Tennure后,就可挂上“XX大学终身教授”之衔,好不威风!有点
“XX国终身国王”的意思。 
 
  美国人并不是人人在乎当官,但人人在乎正名。尤其注重为副手正名。一个“副”
字,在英文里起码有六种说法:vice,assistant,under,
deputy,associate,lieutenant。每种称谓,用于不同官
职,有其细微差别。只有当过此官,方能体会个中滋味。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副官职的
使用就差强人意,从“副驾驶”到“国家副主席”,一律称为“副XX”。美国人更多
的是自封官名(通常只要一个小官名,不是八个),不需任何人事部门的批准。譬如近
年来股票代理人一律自称为账户经理(Account Executive)。空姐
(Stewardess)也改叫做飞行服务员。在计算机房工作的,屁事不管,却称
为系统经理。在有的地方,有一种人,什么都不管,则封为不管部长
(A manager without portfolio)。看来,在美国想做
官,最好是自封。超级市场的名片机可以印出任何官衔,谁管你。 
 
 
【艺菀花絮】 
 
                            沃野山花  乡土瑰宝 
                         
                              —成都年画简介 
                                 
                                ·郭长林·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印度、埃及、巴比伦、墨西哥等国一样,历史上对世
界文化艺术有过卓越的贡献。中国的民间风俗及其从中产生的民间艺术,也曾影响并传
播到很多邻国。 
 
    从属于民间美术的年画艺术,作为岁时之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尚无文
字记载有关年画起源的确切年代,但从古时人们庆贺新年,装饰年节而在桃木板上书写
“神荼”、“郁垒”,或以丹青赋形,贴于门户的民俗活动看来,它的出现应当不会晚
于先秦、两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之际。那时,在庆贺新春的活动中
充满了驱邪、纳福的内容。为适应此一活动,首先出现了装饰于户的艺术形象——画鸡
于户,画神荼、郁垒及虎于门,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年画。到唐代(公元618年——
907年),每逢春节,有人把“秦军"、"胡帅"(即唐太宗的两员大将秦琼和尉迟恭)
贴于门上,就这样,又一对门神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贴门神也是神荼、郁垒守门风
习的延续,其中虽然掺杂着迷信的因素,却更具有浪漫色彩。 
 
    晚唐以后直到宋代(公元923年——1279年),社会经济获得相当进步,商
业、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为适应城镇市民的爱好和需要,年画的题
材和表现形式更多样化了。这时,世俗生活现象已逐渐渗透于民间年画之中。民间艺术
家常常借助这一民俗形式描绘平民的劳动生活。那时住宅门口上所贴的门神画已由顶盔
披甲的武将,朝官装束的文臣逐渐取代了山上神祗的神荼、郁垒;又由于大门和房门的
不同装饰要求,门神中又相继出现了诸如赐福天官、麻姑献寿、送子娘娘等。同时年画
的内容、种类和形式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唐代以后,由于印刷术的普遍应用,印刷的门神年画逐渐普及。到了明、清(公元
1368年——1644年),年画产地已遍及全国,专业年画作坊和农家年画副业俱
兴,手工业生产行业化,各地年画也都自成体系,创作繁荣,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
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遍及大江南北,有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的潍坊、苏州的桃花坞、四
川的绵竹、河南的朱仙镇、陕西的凤翔、福建的漳州,江苏的无锡、湖北的楚南滩(滩
头)、广东的佛山等。 
    从晚清至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混战,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木板年画也发展缓
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审美趣味的提高,城
乡人民不再满足于从“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之类
的年画中寻求驱邪纳福、安居乐业、希望慰籍,而是按照年画自身发展的规律,扩大了
题材内容,欣赏范围,广泛地描绘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新的思想愿望和审美要求,反
映道德观念和民族传  统。年画不仅美化节日,而兼传播知识,启迪思维的功能。特别
是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服务对象更加扩大,欣赏层次增多,
现代文明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生活方式。年画的概念和形式,已开始趋向“淡
化”,其中相当一部分逐渐从年节向日常生活化和纯装饰化发展,以高级装饰艺术品的
身份进入现代居室,成为赏心悦目,益人精神和心境的伴侣。 
 
    四川是我国民族民间美术集中的省份之一,历史上,是中国南北文化的汇聚之地。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造就了历代的民间匠师、艺人和工艺巧手们。他们凭借无穷智慧
和高超技艺,为美化生活,净化心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根植于广大城镇和
山乡的民间木板年画则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页。 
 
    从已有的民间年画作品来看,四川历史上除绵竹外尚有成都、夹江、梁平、北碚、
简阳等木板年画产地。而成都,既是竹纸之乡,又是古巴蜀文化雕版印刷基地,并以其
自身的艺术特色驰名于世。几十年来,年画事业的发展受到重视,民间年画得到了系统
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在近十余年间,四川省年画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涌现了一大批好作品,在探索和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尝试,深为城乡广大群众所
喜闻乐见。 
 
    在美术新潮后浪推前浪的今天,一群受慧于“天府”沃土孕育的成都人,一群喜爱
并志在为华夏民族传统艺术的繁荣而献身的民间美术家们,正热心于为成都年画这朵民
间艺术的奇葩添枝加叶。作为今天的一代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历史使命感。他
们知道学习传统,继承和借鉴是为了发展传统。而因袭模仿,作传统的奴隶,终将窒息
和毁灭传统的启  迪。他们深知对传统的消化和理解,将是为了智慧的扩展和创造。他
们渴求作品在民间美术领域中融合浓郁的乡土特色和蓬勃的现代精神。基于这同一的意
愿,成都年画研究会应运而生。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群体。其中有多年从事民间美术搜
集、整理和研究,并在年画创作上作出显著成绩的专家;有积极推动年画发展的出版家
、辅导和组织者;还有教育家和青年一代画家。他们的年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其强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喜庆吉祥的主题,
热情洋溢的乡土风味而载誉国内外。近年来,成都年画作品曾随同四川绵竹年画赴日本
、美国、法国、上沃尔特、马里、智利、英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有的在全国性
展出中获金牌奖,还有大量作品在全国各地出版发行。成都年画又迎来了一个光明灿烂
的春天。 
 
    昨天已属于历史,未来霞光灿烂。 
 
    愿这束来自神州沃野的山花,能以她的泥土芳香,给美国的朋友们带来温馨和愉快。   
 
    编者注:   最近,一批风格独特的成都年画优秀作品正在美国巡回展出。继参加
一九九四年年底在路易维尔市举办的第二界《来自中国的艺术》展览以后,成都年画特
展于二月十八日在俄亥俄州的Fitton  Center  for  Creative
 Arts开幕。七十多幅参展的年画以明快艳丽的色彩,喜庆吉祥的主题得到各界的
欢迎和赞赏。这次年画特展将持续至三月中旬。参展年画作品是由成都市年画研究会,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成都市艺术馆,成都青白江文化馆提供,由美国赤王国际艺术公司
及《未名》杂志社协助展出。本文作者为成都年画研究会会员。 
 
 
【故人今事】 
 
                              一封国内来信 
 
                               ·温  建· 
 
    读朋友们的来信,每每被信中洋溢的友情所激动而掩信追思那些过去的岁月。这些
信带来的温暖,把来美后冻结在心里的冰慢慢融化。蒙《未名》编辑约稿,一时无暇提
笔,拿出这封同学来信,也让大家回顾、分享一下那份遗留在故国的友情。 
 
    来信的朋友是笔者的老同学,从小学,中学,高中,插队都在一起,可谓“一根线
上的蜢蚱。”信中提到的人都是这条线上的。为方便大家阅读,略加注释。 
 
                                                        ——老培 
     
 
老培、洁新: 
 
    你们好! 
 
    很高兴收到老培的信,一连看了两次,读全会公报也不会这样激动。激动之余,提
笔写信,已是深夜十二点了。也是乘着这心情,写起来顺思维,过了今晚,就不知要到
哪一天才会再提笔了。 
 
    老培的信居然写了三次,一个月之久。就这功夫我已感激不尽,更何况还说读了我
的信后有心情。看来你还真有纯艺术的本能,并非流野。有这样丰富的感情,老培是不
会缺少创作灵感的了。能刺激你写出个好作品来我也好提成呀!我这做生意的人,分分
钟讲钱,老豆也要当三叔。                                           
 
    看来事情总与我们做对,去美国未能相遇,在国内给你打了几次电话,也只通了一
次,跟洁新讲过话。有两次是在城里,一大群同学在一起打,准备操你一通,结果是你
的鬼佬房东接的,只好操鬼佬,人家听不懂还高兴,直讲YES。             
 
    去年下乡20周年大家聚会后,今年春节又来了一次大动作,全体知青返乡过年。
30来人,动用了四辆汽车,懑子的警车开道,进村时警报长鸣,很有些阵仗,中午在
干马⑴家大锅吃饭。带了摄像机,外懒当主角,制有90分钟长的录象带,等你回来看
。要是你这衰仔回来和我们一起癫几下,就更会好玩。说到此老培一定吊瘾⑵于那盒录
象带,下个月有人回国我让他带给你。    
 
    现在国内的人都在搞钱。不干社会主义了,每个人都围着印钞厂转。目前国内经济
萧条,没什么生意可做,我才得闲给你写信。今年倒是在省内搞了点生意,回城好几次
。现在大陆的人心黑,就我们省这些车都被勒索了10多次。中国人都在掘金,但活得
太累了。生意场上不讲信用,坑蒙拐骗,防不胜防。好在我是大炮四⑶的徒弟,至今没
有一场官司纠  纷。我不是搞艺术的料,只好在这偷鸡摸狗的场合混下去,说不定那一
天连自己都被偷去。 
 
    以前的同学、插友现在都威风多了。文军是市财政党委书记,圈内人管他叫财长,
肖泽不再当市长秘书,而出任市外经委付主任,倒成了请秘书的人。懑子是市交警事故
科长,所以在城里无牌的车我也敢开,反正有他搞定。外懒也非文化警察,而是工商局
经济检查大队的中队长,吃了被告吃原告。汤滨是工商银行高薪支行的付行长,贷款的
事保证有着落。车健是宴春餐厅老板兼厨师,怕别人偷吃,守着灶台不放,真可谓红太
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据说他已变成机器人,要不停地干活,否则停下来就生病。我回
省城经常帮衬他,就不敢轻易叫他一起吃,怕他没事干后会倒下。邝意宁是市特药公司
的总经理,真药假方一应俱全。反正你们回来好吃好住,为非做歹也用不着怕,哪像在
美国喝西北风还被警察抓,有没有搞错?回来,吃到你想喝西北风还没那么容易,什么
警察!                                                                      
   
    我现在也处于人生十字路口。国内私营企业纷纷倔起,我这干国营的就拿那点提成
奖、吃点饭。几年来为国家挣了上千万,也没多少实惠。这年头,人不能不现实点,这
点你们这些搞纯艺术的人也许要反感。与钱沾边是否有损于“纯”,看来今后还得跟你
慢性地研究这个字。照现代的观点看,雷锋已过时了。至于说纯嘛——好了,还是讲点
不纯的吧。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搞私营,二是半公半私,因为已没有纯公了。
说穿了都是如何公变私的问题。这亦附合当前精神。什么是当前精神?党的全会公报!
这是你们这些“美国佬”最缺乏的。 
                                             
    现在该是深夜几点了?老婆说不要写了,有灵感时再写。人一生中能有多少灵感?
真要我等到灵感来,恐怕是下一辈子的事了,这又不是你作曲,要那灵感干啥。反正没
事干就多写点,寄费都是一样的。她这一说倒搞得我又罗唆了这些。不能坐下来侃一轮
,这支臭笔也侃不出生动,除非我是作曲家。 
 
    我现在跟曹江高不能相提并论,人家是省里名流,是大款。他每次见面都问你如何
,什么时候回来。看来他有业务照顾你们。大树下面好乘凉,我看你们也不必客气。这
年头,知心的还是过去的同学。改革开放后的朋友都是用钱“炒”来的,有如番鬼佬抓
黄鳝,就见就不见。所以我的业务都是尽量与同学合作,如同懑子、汤滨、外懒等。我
也希望同学都好起来,别象插队时去老培那里只能吃酱油饭。要改变此状,还须大家合
作。你这衰佬又不在国内,要不一起去侃猪头⑷不知有多过瘾。这些年国内发展很快,
给猪头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现在这年龄由不得你,多挣点总比没有好。再下去就
是养老问题,这是人,不象你的作品可以经久不衰。搞艺术的都痴线⑸,不知老培是否
明白,搞艺术不要痴到摧残自己,搞得与众不同的培养文艺细胞。不过我怀疑你是在扮
野⑹。我每次看到你爸,他都要我做你的现实主义老师,怕你走火入魔。 
 
    好了暂写到此,老婆又一次“通谍”。过两天我又回城,搞来搞去还得要从“贵系
老巢”搞点名堂,以无愧于家乡父老。究竟如何亦请你在大洋彼岸给予相助之力,分红
时才名正言顺。最后以依依不舍搁笔,请抽空回信,我亦好享以执笔之待遇。 
 
    祝顺利,祝洁、谐尔健康! 
 
                                                       友  温建                                         
  
注:  ⑴    下乡时同大队的一个贫下中农,曾在忆苦会上大忆“大跃进”的苦。长于 
            捉蛇,抓田鸡、老鼠为我们加菜,是插队时大家的好朋友。 
      ⑵    “吊瘾”,急于……之意。 
      ⑶    下乡时写信人的房东,贫下中农,特爱吹牛。当时物资贫乏,没钱买肉下 
            酒。但此公好酒,并且海量。只好把鹅卵石放盐炒了用作下酒。土酒喝的 
            一脸红,出门来大吹一口气吃了几斤肉唬人。 
      ⑷    “侃猪头”,土语,侃山,吹牛。 
      ⑸    “痴线”,粤语,神经病。 
      ⑹    “扮野”,粤语,装样子。 
 
 
~~~~~~~~~~~~~~~~~~~~~~~~~~~~~~~~~~~~~~ 
 
            《未名》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思乡的游子,总希望有自己的一片文化园地。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心血来潮, 
 《未名》杂志由此而诞生。 
 
   《未名》杂志为中文综合刊物,旨在联络乡情,交流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发 
 展。《未名》电子版(不包括封面封底)将由网络发送,也可通过无记名文件存取 
  获得。印刷版将免费赠阅。 
 
   我们诚请各方人士不吝赐稿,内容不限,将特别欢迎文学艺术作品。我们感谢 
 订户的各种信息反馈。来稿来函请寄《未名》杂志编辑部,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 
 
 《未名》杂志电子版 
   GB文件存档于 
          CND.ORG(/pub/other-orgs/weiming)  和  IFCSS.ORG(/org/weiming) 
   HZ文件存档于       IFCSS.ORG (/act/magazine) 
 
 订阅(或停订)《未名》电子版 请寄   listserv@ulkyvm.louisville.edu 
     订阅 GB版:    sub weiming FIRST LASTname 
                           set weiming topics: gb         
     订阅 HZ版:    sub weiming FIRST LASTname 
                           set weiming topics: hz 
 
 订阅(或停订)《未名》印刷版,请将通讯地址通知《未名》杂志编辑部。 
        
~~~~~~~~~~~~~~~~~~~~~~~~~~~~~~~~~~~~~~ 
 
      《未名》杂志编辑部:  胡效东  王 赤  曾唯斌 
      本期责任编辑:     王  赤 
 
 通讯地址:    7410  Maria Avenue, Louisville, Kentucky 40222, U. S. A. 
 电话/传真:  (502) 429-8309   (502) 499-5844   (502) 426-8937 
 电子邮址:    weiming@ulkyvm.louisville.edu 
 
~~~~~~~~~~~~~~~~~~~~~~~~~~~~~~~~~~~~~~ 
             国际标准期刊号    ISSN  1080-4811 
    本刊使用中文软件 南极星(NJSTAR)3.0◎倪鸿波 处理编务 
~~~~~~~~~~~~~~~~~~~~~~~~~~~~~~~~~~~~~~ 
                                                                                
 
 

Copyright © Wei Ming Magazine 1995-1996.
Up dated January 1, 1996.